第121部分(第1/4 页)
宁”,十二、三岁时,就读完了四书五经,方圆四邻的乡亲们都夸他聪明。
殊知,好景不长,甘田夫妇和乡亲们一样,一天晚上,匪盗潜入他家,甘田与其拚斗中终因寡不敌众被杀害,粮物抢劫一空,甘宁母子俩也被五花大绑着,多亏乡邻赶来解救,安葬了甘田。母子俩泪流满面地送走乡亲后,少年甘宁对妈说:“这个世道穷人难活命,我打算去寻师学武艺,为父老乡亲除掉害人精,为父亲报仇。”
织娘听后说:“好是好,但你人还小,没有真功夫,硬拚是不行的!”。
当晚,织娘剪下自己的一绺长发,掺着青麻打成一双草鞋,煮了十几个鸡蛋,给儿子包好,第二天一早,织娘把儿子送上路。甘宁身背祖传的弓箭,手牵猎狗,辞别织娘,直朝深山走去。他拐过一弯又一弯,翻过一山又一山,攀陡壁,越悬崖,一股劲来到云峰观前,只见满山云雾缭绕,无路可走了。
甘宁正在发愁,迎面来了一个老婆婆,老婆婆问:“孩子,这么大的云雾,你往哪里去呀?”
甘宁说:“婆婆,我上山去寻仙师学艺的。”
老婆婆说:“仙师难找哟,我劝你还是早点回去吧!”
甘宁坚决地说:“不管多难,多苦,我一定要求师学本领!”说着,甘宁把家乡匪盗、财主、官府害人的经过详细说了一遍,老婆婆被感动了,就朝山颠一指道:“你去吧,前面不远有座小庙,庙中有一个老道,武艺高强,求他教你吧!”
说完,老婆婆不见了。甘宁正疑惑着,顿时云开雾散,一座小庙出现在眼前,他加快步伐直奔小庙。
进了庙,只见一个老道和一个小徒儿正在红炉上锤打一把弓箭,刚打好的弓箭还是红红的,那小道便握在手中,张弓搭箭,对准三根大香,“嗖嗖嗖”连发三箭,不偏不倚,箭出香灭,甘宁看呆了,当即下跪在老道面前:“望师尊接受徒儿叩拜之礼!”
老道忙上前扶起甘宁问道:“你是甘田的儿子吗?”
“正是!”
甘宁将来意向师父禀告后,老道点头称是,并说:“我已知道你要学艺为民除害”。说着,当即令小道收箭,进屋端出饭菜款待甘宁。
从此,甘宁跟着师傅勤学苦练,在老道的精心传教下,通过九九八十一天苦练,进步很快,不仅学到了箭无虚发,而且还学会了三十六套拳法的过硬本领。老道十分满意地对甘宁说:“行了,去为乡亲们除害吧!”
甘宁辞别师父,星夜兼程往回赶,这天到家时已是公鸡报晓时辰,织娘见儿身背箭囊,威武强悍地归来,非常高兴,赶快生火煮饭。甘宁把寻师学艺的经过向母亲回禀后,便找来同窗好友串连有志青壮年三四十人,集合操练近两个月。一是抗击盗匪,取得旗开得胜的可喜战绩;二是打富济贫,将坝上欺压百姓的“地头蛇”杀掉,将恶霸的粮仓打开,分发给了乡民;三是多次击退官兵来犯,被万州官府称为“锦帆贼”,再也不敢暴征粮税了。使当地百姓过上了平安生活。
此后,甘宁决心立志报国,便带着队伍投靠蜀军黄祖、刘表将领,都被当朝视为“草贼”不用。甘宁一气之下,便投奔邻国东吴,他在与魏国征战中,率领百骑,夜袭曹营,大获全胜,被提升为镇守东吴边陲的大将,把守益阳、西陵,多次击退黄忠和魏延等蜀中名将的侵犯,成为东吴赫赫有名的帅才将军。
“兴霸,如果本将军没有料错的话,你这番出巴郡离家远行,应该是听从母命,欲博一个前程吧?”韩非问道。
“回韩龙骧,家母正是此意。”甘宁点点头,说道。
毕竟,做贼不是正道。
“那甘将军你此来冀州,莫非是……”韩非也不拐弯抹角,直接问道。
“甘宁只是一个粗鄙武人,只有一身的武艺、不错的力气,却不会说好听的话。甘宁听闻韩龙骧为求冀州之安定,不辞辛劳与危险,亲率军队与匪寇周旋数月,终是将匪寇肃清,还冀州百姓一片安定,生活得以幸福。我娘听说,直赞将军仁慈,甘宁也知道,这样的主公,才是值得甘宁效忠一生的主公。本来,冀州、巴郡相距太远,宁有老母尚在,不便远行,可家母却言宁不能再犹豫了,我更是知道我的选择不会错的,这才带着手下八百的健儿,来到冀州,听闻将军大婚在即,这八百健儿就作为宁一小薄礼,恭祝将军大婚!同时,还请韩龙骧不吝收留,宁愿鞍前马后,效犬马之劳!”(未完待续。。。)
正文 第二百零九章 大婚(八)
“听说令公与北平太守公孙瓒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