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2/4 页)
国家感谢党。
见虞自勋接受了先进理念之后,杨锐就开始和他一起想剩下的未做完的细枝末叶的时期了,比如徽章、旗帜、接头暗语、入会考察过程、宣誓词等等等等。两人一直说到晚上,直到汪允宗通知去赴宴才戛然而止。
当天的晚宴是林长民几个作陪,言谈间就多聊了些闲话,汪允宗素来和杨锐关系良好,加上上次的“雷锋行为”,更是好感倍增,见留学生关注朱老爷之际,找到空子也帮杨锐张目了,他说道:“诸君,竟成乃我学社之西学先生,与枚叔兄并称东西大师,其游历欧美十数年,对西学尤jīng,沪上商务印书馆已出其著者多部,rì本大书社金港堂也买其版本以为rì本大学之教科书,并邀请竟成到rì本大学讲学,竟成因为在学社教学是以婉言谢绝。”
此话一出,包括朱老爷在内的众人皆惊,杨锐则是脸皮厚厚微笑了事。须知这年头都是把rì本的书往中国搬的,从来没有听说过中国有书往rì本出的,是以非常吃惊。林长民叹道:“杨锐先生如此年轻,可谓真人不可貌相。”复站起深深一揖,并说道:“杨先生有礼了。”杨锐赶忙站起回礼,双方谈话渐多。问及杨锐是林西安康人,说道:“留学生里头好像也有林西安康人,似乎谢晓石就是。”
杨锐想不到在这rì本还能遇见同乡,大感意外。要知道就是在后世安康也是一个内陆城市,不常常见于报端,而且经济较为贫困,教育落后留学者就更加少了,而现在清末新政初期,留学生本不多,在这本不多的留学生里还有连后世都稀少的留学生,还真是少见。林长民见杨锐颇为叹,于是说道:“先生周游欧美多年,怕是少会乡梓,少闻乡音,明rì我让他来先生住处请教可好。”
杨锐见他一片好意,又感觉这两世相隔还能在东京遇见同乡实在是缘分,也就点头同意,并讲自己的地址告诉林长民。当晚聚餐结束,众人就一一回了住处。晚上继续和虞自勋补充复兴会的细节之外,还聊起留rì学生的情况。
;
第五十六章 青年会
留rì学生是在光绪二十四年前后才有的,前期都是官费为主,在朝廷宣布新政建新学之后才有了自费生,人数也多了起来,学生主要来自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等地,各地都有学生同乡会,甚至还办有一些报刊,比如江苏、浙江等,这些报刊都是讲救国的,但是从来不说排满言论。学生本有一个团体叫做励志会,其宗旨是“联络感情、策励志节,对国家别无政见”,后来在中法战争时,又有广东籍学生惧怕朝廷割让广东给法国,是以发起广东dú lì协会,主张广东脱离清廷,宣告dú lì。再后来就是去年由章太炎、秦力山、马君武等发起“中夏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打算在明崇祯皇帝忌rì祭奠,此举影响极大,但是被清廷联合rì本制止了。此事之后,励志会分为两派,倡言革命者组建了青年会,与其他诸人分道扬镳了。
杨锐听的很仔细,看来东京这边革命形势也不好吗,报纸都不敢说排满还革什么命啊,又追问这青年会具体情况,虞自勋道:“这青年会具体情况没有打听到啊,我是假装要留学,就到使馆去询问,找了个熟知内情的管事的,说是想来留学,但是又担心这边有革命党,怕被其裹挟革命,所以来打听留学生之详情。那管事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是对青年会还是知其名,不知其实啊。还有件大事就是在今年元旦之际,不顾有清廷贝子和驻rì公使等在场,有学生马君武、刘成禺等当众发布排满言论,后被清廷开革。”
杨锐闻言还很是吃惊,这就相当于在zhèng fǔ新年团拜会上当着领导的面打耳光啊,但是这两人还是年少冲动,并且对革命认识不足,是以不想联络。当下还是以青年会为主要工作对象。说道:“明rì我的老乡要来,我私下打听打听,看他会不会说什么。”
翌rì上午,就有一学生求见,杨锐忙起身吩咐相请,自己也到门口相迎,来者是一个rì本学生服打扮的学生,带着一顶学生帽,脸上稚气未脱甚是年轻,见礼之后,杨锐用家乡话:“实在是有缘,能在东京碰到老乡。”
谢晓石却很是惊异,因为这和他的家乡话不同,腔调大异,两人细究之下发现原来两地一个在林西南面,一个在林西北面,清末的安康应该是省城这边的建昌、安义等地,而杨锐所言的安康在清末应该是南安府所辖,真是个大误会,间隔百年地名殊异。虽然如此,但是两人还是详谈甚欢,再怎么说也是一个省的,这林西在宋朝的时候是人才辈出的,到了这清朝就很式微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