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部分(第3/4 页)
题很难被发现。 而这帮人的确有些本事。 写的测试用例开始一页页的增加,很快就成了厚厚的一本书。 而且这种测试用例可不是什么开个汽车从北京往天津走,小鸟中间飞的问题。 每一个用例写下来都要尽可能的实用。 而且测试期间,每一台电脑根本就不断电,也就是持续地运行,以便检测出极限条件。
别看搞测试的没有搞开发的那么牛C轰轰,但是这帮子人可是把那些主要科学家轰炸得不清。 稍微有点问题就开始找茬,开始那帮开发人员还存了轻视的心理,毕竟中国这个时候的大多数产品都像苏联的东西一样很粗糙,根本就没考虑过什么多次长久重复检测,但是经过测试人员的据理力争后,那帮子研发人员开始老老实实的解决问题,而且张国栋这个做老板地说了,每检测出一个问题。 检测团队就可以拿到一份奖金,这种好事谁不愿意?
要说龙腾计算机制造的主要的科学家都是来自于中科院,当然,龙腾自己的工程师也还是有的,中科院的那些专家开始本来是不想研究什么微机地,毕竟那个时候的大型机巨型机在国际上是位祖国争脸的事情。 就像周院长一听张国栋说日本的巨型机运算速度超过2亿次每秒后马上坐不住的原因,而张国栋则坚持要做微机。
微机的概念是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的基础上提出的,早在集成电路出现时就有人提出可以将整个电脑系统集成在一块芯片上,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故障率、成本,提高性能等等,总之是好处大大,坏处暂时不知道。
人类的发明一般都是先有一个想法,或者说提出一个理论,但为什么发明与设想数量总是不对等呢,主要原因便是生产工艺了。 微机也是一样。 将整个电脑集成在一块芯片上也出了问题。 当时的集成电路工艺不过关。 只能制造TTL集成电路,也就是双极型集成电路。 不能将所有地元件全部晶片化,根本不可行,因为双极型晶体管是用电流控制地,一个晶体管就算消耗0。01安的电流,一百个呢?一万个呢?更何况一般一个芯片都是集成几十万上百万个元件,这样算起来需要多大地电流?功率将大的无可想象,说不定一台电脑还需要一个供电站供电呢,那可真就是人类的笑话了。
MOS管的发明解决了生产工艺的问题,MOS管是一种平面生产的集成电路晶体管,可以用很小的电压控制很大的电流,是一种大功率管。 由于是平面工艺,可以大规模工业生产,另外还采用硅门电路技术,可以将所有的电阻、电容、晶体管全部用硅来做,这就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基础。 这也给CPU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而正是从CPU出现开始,计算机才开始走入人类的生活。
CPU史上最出名的公司自然是INTEL和AMD了,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开始应用后不久,Intel在1968年成立了,AMD也在随后成立。 AMD就不用说,似乎一直处于挑战者的位置,虽然我们也对挑战者的勇气表示赞赏,但就像人们永远只会记住冠军一样,我们对Intel的了解也比对AMD要多得多。
INTEL公司最初是生产存储芯片的,而AMD公司则主要为其他公司设计、制造产品的。 INTEL公司的一名研究员霍夫提出了新的构想——能否将计算机上的所有逻辑单元集成到一个芯片上并在上面编制简单通用的程序,在外部软件的辅助下以简单通用的程序指令控制集成电路进行复杂的工作,即是使用通用的硬件设计加上不同的外部软件支持来完成不同的应用,这也是今天所有微处理器的原理。 可以说正是这天才般的灵光一闪改变了整个世界,从此,世界变得不同了。
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上存储器的老大还是小日本的时候,INTEL只是一个小公司,小到公司根本就没什么资产的地步。 估计有个二百五十万美元吧,即使在那时看,也只算作一个不入流的公司。 虽然汇集着从仙童半导体叛逃出来的诸多集成电路天才,可是没有主打产品,唯一的预定赚钱产品——4k动态存储器居然还没研制成功,质量存在严重问题。 公司要发展,个人要生存,于是可怜的天才们在诺伊思技术大神的带领下开始接点私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赚点外快,当然这是公司集体行为,是不会被鄙视的。 前面已经说过,那个时候最牛C的还是人家小日,Intel的天才们接下的最大的一笔私活便是日本某计算器(不是Intel的第一笔订单的汉密尔顿电子)生产商委托的定制一套12枚用于台式计算器的芯片组,预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