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1/4 页)
��1。5微米的生产线,那么就在细节上下功夫!
随着小白同志的带领,张国栋他们进入到硅晶圆的制作室,硅晶圆是一切集成电路芯片的制作母材料。
“我们Intel采用的是柴可拉斯基拉晶法(CZ法),你们看,现在机器正在进行拉晶,首先要将特定晶向的晶种浸入过饱和的纯硅熔汤中,然后同时旋转拉出,硅原子便会依照晶种的晶向,乖乖的一层层往上涨,你们看,那儿,就是得到的晶棒。 当然我们Intel是不会使用这种原始的晶棒的,我们一般会采用FZ法将之再结晶,将杂质逐出,提高纯度与阻值。 ”
“各位,看看这里吧,这是对晶棒进行机械加工修边,毕竟刚刚拉出的晶棒外径可不会一致,修完边后我们便用X光绕射法定住主切面的所在,磨出该平面,再以内刃环锯,削下一片片的硅晶圆。 最后经过粗磨 (lapping)、化学蚀平 (chemical etching) 与拋光 (polishing) 等程序,得出具表面粗糙度在0。3微米以下拋光面之晶圆(至于晶圆厚度,与其外径有关) 。 ”
“各位,我给你们讲解得这样细致就是知道,即使给你们我们Intel一模一样的设备你们也不可能复制我们Intel的奇迹,要知道我们做到今天这一步可是经过了快20年的积累,有的时候经验这个东西不是你想学就能学会的。 你们看,如此现代化的设备多么令人迷醉,那么是拥有那么迷人的艺术气息,各位,难道你们不感叹么?”看得出,该小白是个设备狂,不过张国栋对于他说得也微微赞同,确实,即使将Intel的设备原样不动的搬到中国也同样生产不出达标的晶圆,说到底还是人的因素,经验这东西是需要摸索和沉淀的。 看看后世大众和上汽的合作,一模一样的零件就是生产不出让人满意的质量的汽车就可以知道,其实无论现代化进程有多高,人才是决定一切的因素。
“接下来,我会给你介绍一些设备,希望能让你们有所收获。 ”!~!
..
第一百三十四章:开眼界
“我已经听我们Boss说了,你们中国目前也是有晶圆厂的,那么有些东西我就省略不讲了。 下面我就讲讲你们面前这座氧化炉吧。 大家知道,对硅半导体而言,只要在高于或等于1050℃的炉管中,通入氧气或水汽,自然可以将硅晶的表面予以氧化,生长所谓干氧层(dryz/gate oxide)或湿氧层(wet /field oxide),当作电子组件电性绝缘或制程掩膜之用。 氧化是半导体制程中,最干净、单纯的一种;这也是硅晶材料能够取得优势的特性之一。 硅氧化层耐得住850℃ ~ 1050℃的后续制程环境,是因为该氧化层是在前述更高的温度成长;不过每生长出1 微米厚的氧化层,硅晶表面也要消耗掉0。44微米的厚度。
氧化可以说是所以后续工艺的基础,硅氧化的质量决定了后续晶圆加工的质量,所以我们在氧化制程过程中也会遵循一些特点,当然,这也是我们Intel的独门诀窍。 ”说完,小白同志在仔细观察张国栋他们这群人的反映,让他得意的是这群来自中国的土包子果然都竖起了耳朵,嘿嘿,真以为独门诀窍是这么好学的么,即使告诉他们一点经验也无关紧要吧,不过当他看到张国栋那种淡然的表情又恼怒起来,心中更是涌起了一定要给张国栋一个震撼看看的情绪,这也让他不知不觉中将很多原本不打算讲地事情给讲了出来。 所以,冲动是魔鬼啊。
“氧化层的成长速率不是一直维持恒定的趋势,制程时间与成长厚度之重复性是较为重要的考量。 后长的氧化层会穿透先前长的氧化层而堆积在上面。 换句话说,氧化所需之氧或水汽,势必也要穿透先前成长的氧化层到硅质层。 所以如果要生长出更厚地氧化层,遇到的阻碍也越来越大。 一般而言,很少成长2微米厚以上之氧化层。 注意。 是2微米,这还是经过我们Intel苦心钻研地结果。 以前连2微米都很难达到。 干氧层主要用于制作金氧半(MOS)晶体管的载子信道(channel);而湿氧层则用于其它较不严格讲究的电性阻绝或制程罩幕(masking)。 前者厚度远小于后者,1000~ 1500埃已然足够。 至于如何选择的问题就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来调整这个比例了,毕竟对于一个如此烧钱的产业来说,产能在短时间内几乎是稳定的,连我们Intel也没办法做到半年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