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1/4 页)
这两个同样拥有着精彩和凄凉的女人,因写作相识在风云际会的上海。同样的才思过人,或许都带着“独孤求败”的孤傲,或许都一直在等待那个可以和自己并驾齐驱的人出现。她们不一定要成为对手,也不一定要陷入竞争,或许会是只要相互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可以消除矜持,摒除陌生,成为可以彼此心领神会的知音。
苏青曾经是《风雨谈》的编辑,可别人嫌弃她名气小,不愿意在首页刊登她的文章。向来心高气傲的她,就此受了刺激,便在一九四三年负气地创办了“天地出版社”。其实办出版社是她多年的梦想,在没有资金、没有经验、没有帮手的情况下,她一个人集编辑、作者、发行于一身。捋起袖子在一间窄窄的房子里为她的梦想挥汗如雨。
而这个时候的张爱玲,已经是大上海小有名气的一代才女,她的文章已经在各大报刊上登载,而引起广泛好评。
苏青经朋友点播,开始物色各样的作者,她想办一本真正意义的杂志,而不是一本纯文艺的书刊。因此,她需要更优秀的文章来丰富她这本心血之作。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爱玲收到了那封与众不同并让她毕生难忘的邀稿信。苏青本来是想用统一的油印发信的,结果碍于条件的艰苦竟一时借不到油印机,于是她只得一封封地手写约稿信。
给张爱玲的那封信,苏青竟然开头就是“叨在同性”几个字。张爱玲一看到这几个字便被这个素未谋面的女子逗乐了。这样傻里傻气的话在张爱玲眼里,却有了无比亲切的滑稽感。毕竟从来没有人用过这样的语气、这样的理由来向她邀稿,而且还是这样一本名不见经传的小杂志。而苏青竟然就真的这么情真意切、毫无顾忌地让张爱玲给她一份佳作。
生着七巧玲珑心的张爱玲,自然对信那头的女人有了无边的好奇。这件事后来被张爱玲反复提及,甚至写进了《我看苏青》里。而苏青那“叨在同性”几个字,也成了丰富张爱玲生活而屡次回味,却依旧回味无穷的经典笑话。
就这样,苏青在窘迫中一封手写的邀稿信,获得了张爱玲莫名的好感。两人于文字间早已默契地化为了神交。所以,当她们见面了,在彼此的眼中流下了确切的倒影,这一切自然就显得那么顺理成章理所当然。或许人与人最干净的感情就该如此,没有利益的冲突,没有生活琐碎的斤斤计较,就这么如清水般澄澈、甘甜。
要说张爱玲的朋友,很多的人是不认同苏青的。也有太多人早已预言此二女的友谊注定不会长久,同时总有那么一些人始终坚信她们的友谊不过是矫情文人的逢场作戏。但她们之间,即使比不上同炎樱的亲密无间,但至少也有着知音的志趣相投。如张爱玲自己在《我看苏青》里所说:“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拿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是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心甘情愿的。”(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任何一个女人都不愿意被拿出来作比较, 更何况骄傲如张爱玲。这个永远保持四十五度仰视的女人,当她用一句心甘情愿来形容时,这个人无疑有着过人之才,而且势必在她心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使在张爱玲不轻易见客的铁规矩下,苏青也是常有往来的友人之一,这也足以见得这两人的交情,远比官方客套更具深意。
张爱玲甚至会因为误听苏青和离了婚的丈夫复合的消息而担忧,她似乎比苏青自己更在意她的幸福。可是你能想象吗,这是张爱玲,那个寡淡到极致的女人,她自言喜欢苏青比苏青喜欢她更多。像苏青这样大胆刚毅的女子在她眼里却有着小女人的娇媚,有着无比灵动的美好,这无疑是有着深厚的喜爱,所以她会在《我看苏青》的开篇就针对世人对她二人感情的揣测作出笃定的回答。
张爱玲不满别人说她们只是拉稿子、要稿费这样的利益关系,她强调她们之间是有着真感情的。她庆幸苏青在她生命里的存在,而发自肺腑地期待对方有更大的成就、更多的收获、更好的生活。她欣赏苏青,那种欣赏带着宠爱,所以她愿意陪苏青去试衣服,看到对方的滑稽样都会觉得有一种“乱世佳人”的美态。这可不是印证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道理吗? 只是这不似爱情的炙热,而是和一个女人淡水般纯洁的友谊。
苏青对张爱玲自然也是极度地欣赏, 她曾多次向张爱玲邀稿,这也足以说明她对张爱玲的认同。不常看别人作品的她,对张爱玲的作品却十分关注。而苏青爽利的个性,也可以给张爱玲带来一丝温暖,所以她才会说苏青有时有着“天涯若比邻”的亲切。
她们的谈话里总会带着若隐若现的亲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