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这样红得发紫又涉世未深的女孩,极有可能被他人利用,误入歧途。柯灵曾诚恳地对她说:“以你之才华,不愁不见知于世,望你静待时机,不要急于求成。”
可是,此时的张爱玲,早已是恣情放任,听不进任何不和谐的声音。在她早慧的心里,早就固执地认为生命是仓促的,一闪即逝,所有的辉煌与华丽都将成为过去,最靠得住的只有现实的存在,她要趁热打铁,继续她惊世骇俗的璀璨,她要“痛快地去享用,去欢快,去成功和出名”。(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她我行我素地写着自己的文字,去实现她的绚烂。
年到1945 年,短短两年,张爱玲如天女散花一般任凭旷世才情在天地间恣意飞扬! 成就了出名的梦想,也成就了传奇的一生。
当繁华散尽,盛世落幕,在无数的唏嘘声中,张爱玲华丽转身,渐渐地黯淡,静静地褪去。人们只能从她苍凉的背影里看透人世的绚丽与颓废,只能无奈地看着她寂寞的背影蹒跚告别。
生命的苍凉张爱玲宛若一个折翅的天使,舞着凄美孤寂的鸿羽,栖落在繁华衰败的屋檐。阴冷、幽暗、霉湿、颓废、残缺、孤独、冷漠、哀怨……一幕幕冷酷残忍的画面在她的眼底如刀痕般狠狠地划过,伤口在灵魂的深处黯然渗血,凝成魔咒般入髓的苍凉,点点滴滴,浸渍她生命的每一个残垣断壁,抹不去、抛不开。
即使在生命极致绚丽的时刻, 她依然逃不掉苍凉的梦魇谶语。
纵然是姹紫嫣红开遍,红衰翠减,花褪残红,苍凉依旧。无奈中,唯有给自己的生命谱一曲苍凉的挽歌:“我可以逃离一切,但我逃不出这生命的苍凉。”(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张爱玲要写的,就是苍凉的世界。她说:“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所以她的世界里,没有荆轲似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雄浑悲壮,也没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轰轰烈烈、潮起潮落,更不同于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雅致凄清。
悲悯的文字于她的指尖,如纤细的弦,被绕指的冰冷拨断,凄厉而决绝;也如妖艳的花瓣被揉碎、揉烂,渗出幽香浓烈的汁液,独斟独酌。“在那不可解的喧嚣中偶然也有清澄的、使人心酸眼亮的一刹那,听得出音乐的调子,但立刻又被重重黑暗拥上来,淹没了那点了解。”(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在张爱玲的文字里,或许你能嗅到她流于指尖的华美灿烂,但你永远无法抵达她苍凉深处的山遥水远。
残损的生命、悲凉的血液、文字的碎片融成苍凉的曲调,曲高和寡,似歌若赋,声声如泣,若苍荒霄寒的“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 冰冷而寂寞!”(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她娴熟地驾驭着沉甸甸的文字,信手拈来,都是都市凡人的琐屑生活:平庸、凄婉、怅惘、空虚、自私、扭曲、荒诞、畸形……仿佛阴沉沉一片,弥漫着没有阳光的灰冷,隐隐地、淡淡地透着一种莫名不安、彻骨刺心、无法逾越的苍凉。她像一个高贵冷漠的旁观者,带着睥睨、不屑、蔑视的眼神,冷冷地站在一旁,观看着。涂之以浓彩,抹之以繁复,再漫不经心、饶有兴趣地向你娓娓道来。
张爱玲的苍凉是与生俱来的,裹着一丝宿命的气息,贯穿于生命始终,是一副定了格的灰冷背景。颓废的身世、悲苦的成长、坎坷的求学路、痛苦的爱情、孤苦的飘零、茕茕孑然的离世……以及那令人欲哭无泪的文字,一切都无边无际地向她袭来,无一例外地映照在这幅苍凉的背景里,难以抽离。
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有贵族的血统。然而时过境迁,浮华盛世早已是过眼烟云,呈现眼底的,只有破败没落的失落与荒凉,是“一袭”看似“华丽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 童年的张爱玲是由仆佣带大的,没有亲人的呵护与关爱。她的父亲暴戾乖张,给予她的只有专横与粗暴;她的母亲孤傲自私,从未给过她温馨的爱。看着母亲弹奏钢琴时美丽的背影,想依靠,却没有一丝温度。
张爱玲八岁那年,家变横生。家庭的分崩离析让张爱玲的生活增加了无数的痛苦,与此同时,也让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