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3/4 页)
治下血,用黄连加大
蒜。“皆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
济,最得治方之妙。”(校点本第二册,第773 页)这说明痢同其他疾病一
样,是由阴阳失调引起的。诊治的基本准则,在于寒困热用,热因寒用,对
症施药,以调整其阴阳偏胜之弊。药物配伍须做到“阴阳相济”,才能免除
偏胜之害。
李时珍按“阴阳相济”思想,分析了豆蔻和知母一阴一阳两药同用以治
寒热的原理。指出:“豆蔻治病,取其辛热浮散,能入太阴、阳明,除寒燥
热,开郁化食之力。”(《豆蔻·发明》校点本第二册,第866 页)“知母
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以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
(《知母·发明》校点本第二册,第726 页)豆蔻“与知母同用,治瘴疟寒
热,取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果(即豆寇)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
阳明独胜之火也。”(《豆蔻·发明》校点本第二册,第866 页)
服食药物,如能“阴阳相济”,固可疗疾得福;反之,若阴阳偏胜,则
必招祸。李时珍分析了许多因药性偏胜而造成危害的典型医案,以警世人不
可违背阴阳调摄的法则。
饮茶,这是人们通常的嗜好,从中医学看来,茶乃阴中之阴,脾胃虚弱
之人,饮之过量,将招来阴气偏胜,元阳受损的危害。《茶·发明》阐述这
一道理说:
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
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
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
——校点本第三册,第1872 页
脾胃火盛之人,饮茶可泻火,对调摄阴阳有利,故“相宜”;脾胃虚弱者,
饮茶过久,会造成阴气偏胜,阴阳失调,则有害。莫道清茶一杯,无关宏旨,
一经李时珍发明,知其中大有阴阳妙理。
魏晋时期,不少风流名士,为求健康长寿,讲究服“寒食散”。其中含
有大量石钟乳,刚服时,形体壮盛;久服,不少人反遭夭折。李时珍分析石
钟乳的特性,指出久服必孤阳偏胜,营卫不从,自招恶果。《石钟乳·发明》
写道:石钟乳,乃阳明经气分药也。其气熛疾,令阳气暴充,饮食倍进,而
形体壮盛。昧者得此自庆,益肆淫佚,精气暗损,石气犹存,孤阳愈炽。久
之营卫不从,发为淋渴,变为痈疽,是果乳石之过耶?”(校点本第一册,
第564 页)
石钟乳是阳性药物,阳气衰弱者适当服用,可以救衰补偏,生调合阴阳、
壮盛形体之功。常人久服,反将破坏阴阳协调,造成“孤阳愈炽”的不良后
果。李时珍用阴阳学说,分析了历史上许多名士服用“五石散”而折寿的症
结所在,发人深思。
为了弄清某些药物阴阳属性的来由,李时珍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得出
令人信服的结论。
鹿茸属阳,麋茸属阴,这是什么道理呢,过去人们未能作出合理解释。
李时珍进行深入考证,发千古之秘。
沈括《梦溪笔谈》指出,《月令》日:冬至麋角解,夏至鹿角解。阴阳
相反如此。李时珍沿着这一思路,进一步引证说:“按熊氏《礼记疏》云:
鹿是山兽,属阳,情淫而游山,夏至得阴气角解,从阳退之象。麋是泽兽,
属阴。情淫而游泽,冬至得阳气而角解,从阴退之象。”(《鹿茸·发明》
校点本第四册,第2847 页)这说明鹿茸与麋茸阴阳性味不同,由于山居、泽
居之别。他得出结论说:“鹿之茸角补阳,右肾精气不足者宜之;麋之茸角
补阴,左肾血液不足者宜之。此乃千古之微秘。前人方法虽具,而理未发出,
故论者纷坛。”(《麋角·发明》校点本第四册,第2861 页)
李时珍坚持阴阳学说来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