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此时的英国经济正在衰退,英国政府需要贬值英镑,刺激出口,但英国政府却受到欧洲汇率体系的限制,必须勉力维持英镑对马克的汇价。英国政府的高利率政策受到许多金融专家的质疑,国内的商界领袖也强烈要求降低利率。在1992年复季,英国的首相梅杰和财政大臣虽然在各种公开场合一再重申坚持现有政策不变,英国有能力将英镑留在欧洲汇率体系内,但索罗斯却深信英国不能保住它在欧洲汇率体系中的地位,英国政府只是虚张声势罢了。
1992年9月,德国中央银行行长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欧洲货币体制的不稳定只有通过货币贬值才能解决。这一消息让索罗斯敏感地捕捉到了,他预感到德国人准备撤退了,马克不再支持英镑。
几乎就在同一时期,投机者们开始进攻欧洲汇率体系中那些疲软的货币,其中包括英镑、意大利里拉等。这使得上述国家的中央银行不得不拆巨资来支持各自的货币价值。
英国政府计划从国际银行组织借入资金用来阻止英镑的贬值,但这犹如杯水车薪。而索罗斯正是这场“赌局”最大的赌徒。仅他一人在这场与英国政府的较量中就动用了100亿美元。索罗斯在这场豪赌中抛售了70亿美元的英镑,购入60亿美元坚挺的货币——马克。同时,他考虑到一个国家货币的贬值(升值)通常会导致该国股市的上涨(下跌),便又购入价值5亿美元的英国股票,并卖出德国股票。
下完赌注,索罗斯开始等待。1992年9月中旬,危机终于爆发。市场上到处流传着意大利里拉即将贬值的谣言,里拉的抛盘大量涌出。9月13日,意大利里拉贬值7%,虽然仍在欧洲汇率体系限定的浮动范围内,但情况看起来己很悲观。这使索罗斯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欧洲汇率体系的一些成员国最终将不会允许欧洲汇率体系来决定本国货币的价值,这些国家将退出欧洲汇率体系。
后来就有评论者认为,如果只是索罗斯一个人与英国较量,英国政府也许还有一丝希望,但世界上众多投机者的参与,便注定了英国政府最终的失败。
1992年9月15日,索罗斯决定大量放空英镑,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一路下跌至。面对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在不断地下跌,英国政府为了防止投机者使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低于欧洲汇率体系中所规定的下限,便下令英格兰银行购入33亿英镑来干预市场。但政府的干预并未产生好的预期,仍未能挡住英镑的跌势。到傍晚收市时,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差不多已跌至欧洲汇率体系规定的下限。英镑已处于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的边缘。
这使得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对冲基金们更加坚信自己以前的判断,他们决定在危机凸现时开始出击。
英国政府也不得不进行最后一搏了。财政大臣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应付这场危机。他再一次请求德国降低利率,但德国再一次拒绝了;无奈,他请求首相将本国利率上调2%~12%,希望通过高利率来吸引货币的回流。一天之中,英格兰银行两次提高利率,使利率高达15%,但收效甚微,英镑对马克的汇率还是未能站在2.778的最低限上。 。。
一、牛市:天使与魔鬼(3)
1992年9月15日,在动用了价值26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之后,英国政府最终还是遭到惨败,被迫退出了欧洲汇率体系。这一天,也被英国人称为“黑色星期三”。
事后的分析资料透露,索罗斯正是这场袭击英镑行动中最大的赢家。他从英镑空头交易中获利接近10亿美元,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利率期货上的多头和意大利里拉上的空头交易,更使他获得的总利润高达20亿美元,而欧洲各国中央银行共计损伤了60亿美元。就在这一年,索罗斯的基金也增长了%。
事后,索罗斯被《经济学家》杂志称为打垮了英格兰银行的人。
2.片断二:掀起亚洲金融风暴
1997年7月,量子基金大量卖空泰铢,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而实行自由浮动,从而引发了一场亚洲金融市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1997年7月2日,依照事先的侦查报告和作战计划,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带领和其同样擅长投机的其他对冲基金对泰铢发起了猛烈冲击。当天,泰铢兑美元汇率就下跌了20%,创下有史以来的最低纪录。
受此影响,以东盟为主的亚洲一些新兴经济体相继卷入,金融危机序幕由此拉开。
直到危机结束10年之后,一些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