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部分(第2/4 页)
和铣也算是个有为国之心的书生对粮草的兴趣比打听邓肃来历浓厚得多。本来他是不赞成北伐的但运粮的事童贯派人打过招呼要他好生接待汉部使者。而且友邦在战前无条件赠粮无论如何也算是件好事甚至可以视为一种吉兆。当下和铣便在邓肃的带领下亲自来到清河的码头边看着一袋袋的粮草运将上来心中高兴大赞欧阳将军守诺又问:“这些粮草有十万石么?”
邓肃道:“敝邦去年年成不好兼且海路遥远十万石粮草一时难以毕集。因此打算分五次送来这是第一批两万石。”
和铣哦了一声颇为失望随即想起人家毕竟是无条件来送东西的而且年成不好、海路遥远也似乎都是实情不好拿冷眼给人家看。
邓肃又道:“这十万石粮草是欧阳将军给童太师的私赠所以这次下官到来一是与和大人交割粮草入仓二是要面见童太师。这第一件事已经完毕第二件事却还得请和大人促成。”
和铣道:“朝廷先锋兵马虽到但童太师的虎驾怕要几日后才能到达雄州。”
邓肃道:“既如此能否请和大人安排一下让下官于城中等候?”
和铣见邓肃的随从不过十余人手却往运粮的民夫一指说道:“邓大人留下可以只是这些运粮的兵丁……”
邓肃一听笑道:“这些哪里是兵丁?这只是我们从沧州招徕的民夫说来都是大宋的子民。此次下官前来随行的都是文官并无兵将。”
和铣听了稍觉奇怪说道:“我看他们衣物整齐行走进退均有法度还以为他们是贵国的厢军呢。”
原来汉部在塘沽立定脚跟以后为因应各方面需要而有步骤地招募民夫。华夏土地经过百多年的生息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所以汉部一立出招募牌子便有无数流民涌了过来。但汉部对于这些流民也不是来了就要而是挑选其中质朴强壮者给衣物、饷粮又由汉部的工兵进行培训培训完了以后分成队伍每个民夫队伍都由汉部的老工兵作为正副队长带领。短短几个月间这批宋籍农民已经成为塘沽建设、助防、运输、治安等事务不可缺乏的力量。由于吃得饱穿得暖加上训练得宜所以这些人和大宋的厢兵相比不但衣甲鲜明而且绝无厢兵身上的惫懒气息。甚至就是和大宋的禁军相比也更精神些。
正因为这些民夫具备以上特征所以才会让和铣有所误会。实际上他听了邓肃的话也并不深信若有意若无意地走近几个民夫休息的地方听见他们用以交谈的都是河北地区的汉儿土话这才信了几分却仍道:“北伐大军将至雄州已成要地。这些民夫运粮之责已完留在这里一来人多口杂恐生是非二来也没有必要不如……”
邓肃道:“和大人放心等他们干完了活我就命他们回去。”
和铣这才释疑安排他们一行入住雄州城内。
入城后邓肃见杨应麒的眼光四处游走低声问他在找什么杨应麒叹道:“不是在找什么只是故地重游想看看有什么变化。”
邓肃怔了一下道:“故地?啊!我忘了七……七哥儿你来过的。”随即想起当初汉部被拒对杨应麒来说可不是什么好的回忆便不再提转了个话题道:“七哥儿看这位和铣如何?”
杨应麒笑道:“地是故地人是故人!只不过这些年没见他好像升官了。唉他大概已经不记得了我。但要是二哥来他一定记得!”军伍行走不可能十五万人同时出、同时到达。童贯虽然未到但先头部队早已进入雄州境内有在城外安营有的在城内驻扎。
从清河到雄州城内短短的几里路程中往来兵丁甚多。杨应麒举目望去但见番汉掺杂竟比汉部兵马还不像中原军队。为何会这样?原来宋廷此次兴兵多用秦晋两地兵员其中有不少是大宋境内的少数民族。就算这样军队中汉人兵员也远比少数民族为多可是由于许多兵丁是临时征集而来少经训练举止之间像个边荒农民远多过一个战士言行惫懒散漫和杨应麒印象中“中原军队纪律较好、举止较文明”的印象大相径庭!因其蛮野所以气质便和他心目中的蛮夷有相类处。
杨应麒再细心观察他们的衣甲兵器越看越觉窝心。大宋兵制与女真不同:女真之兵都是自备兵器衣甲大宋军队的装备却是由朝廷提供。自澶渊之盟以后宋辽边疆和平已久所以武备日渐荒废。熙宁一朝曾力图振作一时间兵器犀利武备大兴。但蔡京当权以后又废弛下来朝廷的税赋都用于建道观、起园林、聚奇宝、搜花石兵府甲库里面的东西几十年间竟然都没更换过这次贸然兴兵事前也没经过详密的筹划只是将十几万人拉起来再将兵府甲库里的东西下去。甚至放物资的官吏也是马虎了事。杨应麒见一些高个子穿着露肚脐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