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二官危”,心脏不好则全身各脏腑功能失去协调。(3)心在志为喜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喜”有关。(4)心在液为汗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心气虚自汗,心阴虚盗汗,汗多则伤心气血。(5)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合脉,即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其华在面,即是面部的色泽变化可以反映出心脏功能的强弱。如心气不足,则血亏而面色无华。如心脉瘀阻,则面色呈青紫。(6)心开窍于舌心的气血通达于舌,心经的别络、经筋上系于舌。心火上升则舌色红绛;心血瘀阻则舌色暗紫;痰迷心窍则舌强不语。51。 中医的肺的功能中医理论中肺的主要功能是:(1)肺主气这里的“气”有两重涵义:一是指呼吸的空气,二是指脏腑经脉的“气”。中医认为,肺司呼吸,并有调理全身各脏腑气机的作用。(2)肺主宣发和肃降宣发,指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的布散。肃降,即清肃、洁净和下降,亦即是肺气向下的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净洁的作用。(3)肺主通调水道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水道,即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道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疏通和调节的作用。如水液代谢失调,则有痰饮、水肿等症状。(4)肺朝百脉,主治节朝,即聚会;肺朝百脉,即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聚会于肺,再输布到全身。心主血,而血的运行,有赖于肺气的推动。治节,即治理和调节(《素问·灵兰秘典论》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的治节作用,概括了肺的呼吸、调节全身气机、辅助心脏推动调节血液运行、调节津液输布排泄等功能。(5)肺在志为忧指肺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忧”有关。肺主气,所以悲伤易伤肺。(6)肺在液为涕涕,为肺之液,鼻部流涕往往与肺部病理变化有关。(7)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通过体表宣发“气”与“津液”,温润皮毛,分泌汗液,调节体温。肺功能正常,则皮肤致密,毫毛光泽,抵抗能力强;肺气虚弱则皮毛枯槁,抵抗力弱,易感冒。反之,如外邪束表,腠理闭塞,也能影响及肺。(8)肺开窍于鼻肺气通于鼻,鼻为呼吸的门户。肺气失调会引起鼻的病症,鼻及上呼吸道感染又会引起肺部病症。52。 中医的肝的功能中医理论中肝的主要功能是:(1)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肝能调畅气机;二是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三是调畅情志。如肝有病则影响脾胃消化机能,亦使人的精神状态忧郁易怒。(2)肝主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如肝不藏血,血液妄行则有吐血、衄血、月经出血过多等病症。(3)肝在志为怒指肝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怒”有关。(4)肝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故《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有“肝为泪”。(5)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如肝血不调,不能滋养筋脉,则有筋脉弛张失常及抽搐症状。肝血濡养筋爪,肝血不足则爪甲不荣。(6)肝开窍于目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的视力要靠肝气之疏泄和肝血濡养,肝虚时视物不明;肝火上升则两目红肿疼痛。53。 中医的肾的功能中医理论中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1)肾主藏精精,有两个涵义,一是指五脏六腑的精气,即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是指人类生殖繁殖的基本物质(生殖机能)。肾功能不良可引起儿童发育不良、未老先衰、性机能减退等。(2)肾主水液肾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器官。肾病能引起水肿、尿多、尿频等。(3)肾主纳气肾为气之根,纳气下归于肾。(4)肾在志为恐指肾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恐”有关。(5)肾在液为唾口液中较稠厚的液体称为“唾”。唾为肾精所化,咽之可养肾中精气。(6)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肾通于脑,脑为髓海,齿为骨之余,故肾精充足则脑髓正常、牙齿坚固,肾精虚少则骨痿无力、牙齿脱落。发为血之余,肾精可以化血,肾精充足则发黑而光泽,肾精不足则白发、脱发。(7)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肾精充足则听觉灵敏,肾精不足则耳聋、耳鸣;肾精充足则排尿、生殖及大便功能均正常,反之则大、小便异常、性机能减退。54。 中医的脾的功能中医理论中脾的主要功能是:(1)脾主运化包括两方面:一是消化水谷,运输精华;二是运化水液,参与机体内的水液代谢。脾的功能不良可引起消化症状如腹胀、腹泻,亦可以引起水液代谢障碍如腹水、水肿等。(2)脾主升清升清,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3)脾主生血统血脾机能不良则生血不足而血虚,统血无力而出血。(4)脾在志为思指脾的生理功能和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