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2 页)
生活当中,我的想法应该随大流,还是要有别于其余九百九十九个人,保留自己的想法呢?而且,既然连自己都是这么想的,那么要想统一一千个人的想法就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若放任这种局面,又会遭到反对自己的人的恶语中伤,甚至敌视、妒忌和仇恨。不仅在负面的事情上会是这样,连做好事也会受到反对,连做善事也不会顺心如意。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所以也是不得已的,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在所难免,但因为行善而遭到阻挠,导致自己的失败,确实会让人觉得窝火。 。。
三、以体会人生真味为目标(2)
明治四十年,北海道遭受了严重的蝗灾,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当时的北海道长官下令消灭蝗虫,并拨出数万日元的救灾款。我当时刚从学校毕业后不久,被任命为救灾的官员,经常要行走在田间地头。蝗虫成群而飞,不知道究竟有几十亿只,还是根本就不计其数,它们成群飞起的时候,简直能用“遮天蔽日”来形容。这时候,要是拿棒子在空中挥舞一下,就会听到许多蝗虫被击中的“啪嗒啪嗒”的声音。人在走路的时候,无数只蝗虫扑面而来,“啪嗒啪嗒”地撞在人脸上,有的孩子甚至就这样窒息而死。总之,成群结队的蝗虫是一种非常恐怖的力量。
蝗虫在柔软的土地里产卵,一只就能产下几百只。假如任由卵埋在地下,到了第二年孵化的季节,孵化出来的蝗虫会产出更多的卵,任由这种情况发展的话,最终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害,所以,必须在蝗虫卵被孵化出来之前尽快采取措施。
这时候我却在思索,蝗虫并不是为了遭到人类的怨恨而生,而无端被人类杀死其实是很残酷的事情。对蝗虫来说,它们只是在履行自己的生存天职,但是仅仅是因为履行天职,母蝗虫和成百的卵遭到了人类的杀戮。蝗虫也可以说是奇异的生物。它们若是想免遭杀戮,完全可以放弃履行天职,那样就可以保证一代平安。不过这样一来,虽然能够安全地繁衍后代,但子孙的数量就会大为减少。世间就有这样的事情,履行天职反而会给子孙带来杀身之祸,甚至会遭到灭绝的命运。其实人类也与此相似,要想求得个人的安全,就必须放弃履行天职,只要肩负使命就顾及不到自身的安乐。这样想来,只要拥有决心担负使命的坚强意志,就能完成艰巨无比的任务,也不会惧怕任何事情。总之,人只要拥有端正的动机,就能放下个人的安危。仅凭外部迹象判断不了动机仅凭外部表现出来的现象去判断一个人的动机往往容易导致误会。英国的诗人柯律勒治在看书时,看到古希腊的英雄游过宽阔的海峡的一段时非常佩服,行走在伦敦街头还深深地沉浸在书中,就像梦游一样摆出游泳的姿势。到了人群熙熙攘攘的市中心,他仍然没有回过神来,无意中把手伸到了一个绅士的口袋里,被当做小偷抓住了。柯律勒治辩解说:“实在对不起,这是我的疏忽所致,因为我太投入了,所以……”据说在他说明了原委之后,绅士还认为他是一个让人佩服的小毛贼,反而送了一些钱给他。
日本的讲谈日本的曲艺形式,类似中国的评书。——译者注《忠臣蔵》中也有类似的情节:堪平把手伸到死去的定九郎的怀中搜寻,堪平最初的意图是看定九郎是否还能活过来,所以一边摸,一边还问道:“客人,有药吗?”但是,堪平再次将手伸进去的目的却是拿走定九郎身上的条纹布钱包。虽然两次把手伸进去的动作一样,但动机却有天壤之别,只是从表现在外部的动作来看却没有什么差别。要是听漏了“客人,有药吗”这句话的人就很容易产生误会。刘青荔曾经说过:“论人之非,正可寻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正可依其迹,必深究其心。”动机比工作更可贵表现在外的事情会留在历史上。大事是毋庸置疑,就是在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才能这一点上,人们也容易根据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来下结论。前面我已经提过,我有一次有幸见到伊藤公,他说,衡量一个人才能的标准是工作。虽然我的说法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在我看来,比起工作,更重要的是工作的动机,也就是“以什么样的动机来工作”更重要。前些年,我的一个身居高位的朋友曾经问过我:“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对他说:“人生即是,比起‘做什么’(to do),将‘是什么’(to be)放在第一位。” 朋友侧耳细听,沉思了一会,拍手说道:“啊!正是如此!我终于有点明白你平日的所作所为了!”我在这里并不是想夸耀自己,毋宁说,是坦白自己的无能。“to be”即“to good”,即“做好人”的意思。“to do”即“to do g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