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部分(第2/4 页)
人》,主要还不在于他演好了穿着红披风的超人,而在于他演好了小记者肯特,并且能够在两个角色间自如地切换。
许多人认为,金凯利在《楚门的世界》中的表演。完全够得上奥斯卡奖,并为他惋惜。但以笔者认为,片中那些配角,如楚门的儿时“好友”,“妻子”、“邻居”等人的表演也有独道之处。他们是双重演员——本身就是演员,在电影里的角色也是演员。但影片安排在一半处才揭开秘底。他们开始不能直露身份,又必须制造足够的悬念,令观众怀疑“楚门的世界”不是个正常世界。这给他们的表演形成了足够的难度:演员一笑一颦都是职业化的。在其它影片里,演员必须尽可能表现自然。而在这部影片里,他们必须表现得不自然,表现出这种职业化,以便让观众怀疑他们不是真实生活中的人。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十二章:科幻影视的特技制作
十二章前言
第一节:对“假定性”的突破
第二节:科幻片的化妆技术
第三节:科幻片中的蓝幕摄影
第四节:科幻片中的机械模型
十二章前言
恐怕读者会有些不解,一部讨论科幻片的书,为什么把特技问题放到最后来讨论?许多人一提到科幻片,脑子里就回闪出眩目的特技。笔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正是为了不希望它在电影理论中再次眩目。特技毕竟只是科幻片的工具,不是它的全部,更不是它的艺术本质。
当然,笔者丝毫也没有贬低科幻片特技价值的意思。纵观这几十年的电影史,科幻片制作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新的特技技术。它们逐渐引用到魔幻片、战争片、武侠片等其它片种里,把整个电影的制作技术提高了一个档次。以至于现在我们能够从特技水平上,清楚地辨别一部电影拍摄于什么时代。
从艺术效果上讲,科幻片中的特技发展,造成了对“假定性”的突破。这是特技在艺术表现力方面的重要贡献。具体到影片里,科幻片的化妆技术、蓝幕摄影、机械模型都有值得称道之处。
第一节:“假定性”突破
假定性是“……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所达成的一种认知和感受的默契。” 《电影美学:观念与思维的超越》王志敏著,中国电影出版社,48页。假定性在传统戏剧里有充分表现。比如,演员们在舞台上转几圈,示意走过千山万水。出现四个龙套,代表着千军万马。而戏剧观众则约定俗成,并不追究其真实性。
电影中普遍存在着假定性现象。可以归为几类。一是技术难题。比如,一个人从高楼坠下,被汽车撞飞,炮弹在士兵中爆炸等镜头,以前缺乏实拍的技术,往往用假定性来解决。一个坠下的镜头,接着一个横尸街头的镜头。一个汽车飞驶的镜头,接着一个血肉模糊的镜头。等等。
二是道德难题。比如拍“床上戏”,男女演员往往只是裸露到肩膀作动作,但观众会假定他们是在作爱。其它涉及裸体的镜头,也都遮遮掩掩。或者穿着肉色的内衣。而观众会假定片中的人物真裸体。
三是艺术需要。在某些情节上,编导不愿意太过于直白,需要“留白”,让观众自己回味。
以上三种假定性中,艺术需要形成的假定性,永远会存在于电影中。道德难题带来的假定性不属于艺术问题。唯有技术问题带来的假定性,影响着影片的真实性,事实上削弱着电影的欣赏价值。因为只要一假,观众就会在瞬间脱戏,脑子里在想,这东西怎么拍的?
观众虽然可以接受这些假定性,但也总希望看到“真镜头”,看到实景,全景。而特技技术的发展,正好突破了这些假定性。在特技不发达的早期,大量假定性镜头出现在电影里,破坏了电影的连续性。比如在1952年的《星际战争》中,导演便无法让演员和外星飞船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只好让镜头在两者间不停切换。
随着特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脑动画的进步。观众已经能够在电脑银幕上看到任何一种连续、完整的镜头。只要它不冲破道德界限,并且也属于叙述的需要。
第三节:科幻片中的蓝幕摄影
2004年,世界电影史是第一部完全由蓝幕摄影拍摄的电影出现了,它就是科幻片《天空上校和明日世界》。这部电影将蓝幕摄影这个历史悠久的特技技术发展到了极端。
蓝幕摄影出现得很早。在科幻片中,在电脑动画出现前,普遍用来制造大场面。1952年的《星际战争》里便有大量的蓝幕摄影,表现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