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部分(第3/4 页)
先是沾了萧莫的光,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哪里有祖先沾后人光的道理?没有祖先,哪里有你萧莫?
所以,林充只好和乔正争吵了起来,本来一向交情很好的林充和乔正,因为这萧家祠堂的事争执不下,谁也不服谁,于是事情便这样纠缠了起来!
第887章 并镇
这萧家祠堂的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不然的话,林充和乔正怎么争执不下呢?
特别是,这乔正还是萧莫的岳父,徐清源是庐州的知府,但是在乔正面前顶多也只能算是平级的,两人都是萧莫的岳父。
所以徐清源不好说话了,因为那边林充也不是简单的人物。
林充是谁?以前他只是长乐镇的一个里正,但是现在谁还敢这样认为?
没看见人家的儿子现在成水师都督了么?而且林一叶还率领大军远征出海,打到扶桑去了。
而且……对于萧家祠堂之争,谁都这萧家的祠堂落在哪里,对那个地方会有多大的帮助。
首先一点,就冲着萧莫,这萧家祠堂要是落在了桥安镇,以后桥安镇的人就也能扬眉吐气了,而且萧家的祠堂在桥安镇的话,肯定也会带动桥安镇的旅游文化,最重要的是这慎县好不容易出了一个顶天的人物,而且人萧莫还是桥安镇的姑爷,好处不能光让你长乐镇占去了。
所以桥安镇的那些叔公大爷的都支持乔正和林充去争吵,而林充作为长乐镇的里正,又是看着萧莫长大,要是让这萧家祠堂给落到桥安镇去了,你让林充还有什么脸面去见萧莫?
于是林充也坚决不让步,后来两人争吵,公说公有理的,别人也不好做决定,于是就只能去找徐清源。
找到徐清源也没有办法,徐清源双手一摊,说道:“我是奉命来给武王修宫殿,你们两位的事情别找我,找了我也没有用!”
后来没有办法,两边的人又去找萧家的人,萧老叔公本来是和桥安镇的萧大商量好了的,但是林充找到萧老叔公说道:“老叔公,你难道让子衡回来,看到自己的祖堂跑到桥安镇去了?”
萧老叔公一想也是,于是说道:“不行,这祖堂还是修在咱们长乐镇,毕竟子衡是在这里长大的!”
临阵变卦,气得萧大仗着辈分与萧老叔公对骂了起来,后来居然演变成长乐镇的百姓和桥安镇的百姓斗殴!
这可吓坏了徐清源,现在长乐镇的百姓和桥安镇的百姓那可都是大爷啊,虽然皇上没有说,但是谁都知道,以后萧莫是要回到长乐镇生活的,远的不说,这长乐镇和桥安镇起码也算是萧莫的封地了,也就是说这长乐镇和桥安镇的百姓以后都是萧莫的百姓,谁敢得罪他们?
于是作为知府的徐清源没有办法,只好给京城写了一封奏折,说明了一下长乐镇和桥安镇的情况。
接到徐清源的奏折,纪平和石中元还有周常都傻眼了,这也能吵起来?
于是赶紧禀报了赵子继,看到奏折以后,赵子继忍不住笑了起来,说道:“难怪民间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武王还在京城呢,他们就开始争着建祖堂了,以前干什么去了?”
摇摇头,赵子继只好把萧莫叫进了宫。
萧莫现在是王爷了,出门进宫的时候,左边是杨洪,右边是赵冠缨,带着一干侍卫,进了皇后以后萧莫下马来到了御书房,听到了林充和乔正的争执,萧莫有些哭笑不得。
萧莫对赵子继以及各位大臣说道:“萧家祖堂之事,作为后人萧莫也不好评论,不过这桥安镇与长乐镇之争,萧莫却是清楚的!说起来,也怪不得两位里正,这其中的原由有些复杂,诸位大人与皇上都见笑了,待萧莫修书一封到庐州去,自然能平息了争吵!”
然后萧莫当着众人的面,给林充和乔正写了一封书信,信里的内容是,萧莫作为后人,对于祖堂的事情也不好多说,但是见到两镇的百姓闹成这样,心里有些遗憾,希望大家不要争了,这祖堂要修,就修道桥安镇庐州萧家老祖宗的茅屋那里去,而且从这个时候起,桥安镇和长乐镇也不要争了,两个镇子合并在一起!
赵子继见到书信,对萧莫说道:“兄长果然有办法,这样一来,看这两镇的百姓还怎么争吵!”
于是萧莫发话了,不许再争了,以后长乐镇和桥安镇合并在一起,就叫长安镇,至于里正的位子,由大家统一投票选举,做到公开公正。
萧莫的这个提议,百姓们自然不敢反对,但是问题来了,纪平见到这个提议以后眉头一皱,对赵子继说道:“皇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