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2/4 页)
门票:10元。
开放时间:5…9月8:30…16:30,10…4月8:30…16:00。
下一站:就近可到天宁寺塔看看,沿着西护城河往南走到天宁寺桥南就是。
宣武门天主教堂——京城第一座教堂
北京城内现存最完好的也是知名度最高的两座教堂非西什库与宣武门莫属,前者叫做北堂,后者称为南堂。
这座宣武门天主堂是出现在北京的第一座教堂,它的建立和一位伟大传教士的名字密不可分,如今当你走入教堂大门内也首先会看到他的纪念碑,那就是利玛窦。利玛窦于1552年出生于意大利,本名叫作Matteo Ricci,利玛窦是中文名。1577年,他开始了远东传教的旅程,先后到达印度、澳门,进入广东肇庆、韶州、居于南昌、南京等地,最后到达北京并常住于此直至生命的最后终结。利马窦神父是怀着对中国文明的无限景仰而来,在到达北京之前他曾刊印《山海舆地全图》,将四书译为拉丁文,用中文撰写了一本《西国记法》,在南京建立了中国第四座天主教堂。1601年,当时的明神宗下诏允许利玛窦等人长居北京,于是他修建起了京城的第一座天主堂,并和当时不少显贵的士大夫交往甚密,这其中就有后来被称为“明末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之一的徐光启。1610年利玛窦病逝于北京,赐葬于平则门外的二里沟。
这座位于宣武门繁华十字路口的巍峨教堂在经过清代以来的多次修缮后早已脱胎换骨,巴洛克风格的主体建筑庄严肃穆,中式的三开间大门和外墙上精美的砖雕将中国艺术传统和西洋建筑风格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交映生辉。清朝顺治年间,在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主持下,宣武门大教堂第一次展露其雄姿,顺治皇帝曾24次亲临此地,并御制“通微佳境”匾。如今这里也是北京主堂,北京天主教三自爱国协会就设立在此处。
走入教堂,正中高大的圣母画像提醒你进入了一个宗教的领域,绘有图画的彩色玻璃窗透露着一份神圣的安详。不由自主地放慢放轻了脚步,三三两两的教友走进来,蘸一点圣水在胸前划着十字,然后坐在椅子上静静地祈祷。唱诗班正在二层排练,有幸听过一次他们的合唱,那真是纯美动听宛如天使的声音啊。教义重在传播,一旦你对其怀有兴趣,教堂的工作人员都会很耐心而又满怀真诚地向你讲解上帝之所在,不完全只是一种宗教的教义,在那些充满慈爱关怀的言辞之中你分明看到了对于生活真善美的心灵渴求。
到达:乘地铁2号线宣武门站下车,东北口即是;102、109、105路公共汽车也可到达。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延伸景点(12)
美食:马路南面100米的崇光百货商场有一家“西堤牛排”,套餐98元。另外崇光百货商场还有大排档,各类风味齐全。向西不到一站地的新华社对面的西后河沿街上有一家“海棠居”,是座精美的四合院,经营官府菜。
潘家园旧货市场——点石成金
星期六的清晨,天还没有亮,大街上人少车稀,这恐怕是北京城最清静的时刻。可是,潘家园路已经喧闹起来了,在叮叮铃铃的声响中,汽车、三轮车、自行车从大街小巷汇集到潘家园路,奔向一个共同的地方——潘家园旧货市场。
潘家园旧货市场,其实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跳蚤市场,这里卖的旧货,不是一般的使用过的日用杂品和服装鞋帽,而是具有一定收藏和鉴赏价值的古旧货物,有工艺品、古旧家具、古旧书籍和字画,这里旧货中也可能有古玩、古董,但真正古董往往淹没在众多的普通旧货当中,所以叫古董市场似乎又牵强了些。既然叫旧货市场,主要就是经营古旧货物,大多数古旧货物是从民间搜集来的,比如旧瓷器、旧家具、古旧书画等等。很多旧货就是从前老百姓使用的东西,比如瓷掸瓶、铜脸盆、雕花窗棂,别小瞧这些旧货,在摊主手里分门别类这么一整理,再适当地清理、修饰一下,原来不起眼的东西,立刻变了样,也许就身价百倍了。除了旧货外,也不乏新货,比如民间书画家的书法和绘画、民间艺人制作的工艺品等等。有一位来自贵州的木刻艺人,在潘家园摆摊出售自己制作的地戏和傩戏面具,比在贵州当地买还便宜呢。
来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客人多种多样,周末早晨天不亮就来到潘家园的是那些真正的玩主,不是为了收藏就是为了转手,他们有目的而来,真打算从中淘换点宝贝。日上三竿才姗姗而来的,大多数是来闲逛的,顶多算一个旧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