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部分(第2/4 页)
知夏更在意的是朝堂上的事,这才是重要的事。
在宋知夏的有意引导下,张氏终于提起了朝堂上的事。
在张氏的简单描述中,宋知夏清楚的看到了宋力刚被群臣们牵着鼻子乱转的场景,真是又可笑又气人。
宋力刚并不是一个有治国手腕的人,这点从他在任用大臣的布局上就已经可以看出来了,他的政治智慧只是达到及格而已,若是做为一个武将,那是足够了,可若是做为一个文臣,那就有点不够看了,再放到皇帝的位置上,那就更是成为明显的缺点了。
立国已经三年了,宋力刚却并没有拿出什么样的具体国策,做出什么样的实际功绩,每个朝代开创后的第一项国策,往往是土地法或税收法的变动,但是明国一直没有出台这种在大格局大方向上的国策变动,三年来,各项政令都是延用夏朝的政令。
三年来,宋力刚都做了什么呢?
宋力刚他陷落到了文臣党争的混乱漩涡里头了。
源源不断的弹劾奏本把御案都给埋没了。
官员们互相弹劾,这一派攻击另一派,另一派反击,端的是立意高上,但其实都是口水仗,就比如上个月刚刚结束的一个弹劾案,某位李姓官员弹劾另一位林姓官员在开春大祭上心不在焉,心意不诚,是为大不敬。
李姓官员在弹劾本上详细举例,大祭上,皇上跪拜时众臣皆跪拜,但他慢了一步,皇上行完礼离开时众臣要跟着依次离开,他又比旁人快了一步,如此心意不诚,岂不是不敬上天,惹恼了上天,万一降下洪涝干旱,林姓官员就是千古大罪人。
就是这样的口水官司,竟然也能打上三个月,最后牵连进来打口水仗的官员竟然多达三十多人,到了最后,竟然还是前朝帝师出来主持公道,那位帝师并未入朝,他拒绝了明国的官位,很有风骨,同时他在士林中很有威望,他就直接写了一封公开信大骂那位李姓官员无是生非,若他真的看的“清清楚楚”,那他自己就是个“心意不诚”的人,开春大祭上竟然还有闲功夫看别人,他的看清楚正是他没有敬天礼拜的证据,他的弹劾正是欺人欺心。
除了文臣们之间的口水官司之外,还有御史言官对于各州守将的奏本,不是指责他们军费过多,就是指责他们练兵扰民。
这些指责在宋知夏看来,更是比口水官司更加不如的狗屁官司。
有本事拿出确切的证据啊,光是你嘴巴说说算得上什么事实真相?
更何况你一个文官懂得军费几何?
你去军营里,去兵道衙门里查账了?
谁给你的权力?
你这是不是擅权?
还有练兵扰民,军队不练兵,躺着吃饷么?
扰民,怎么扰了?
人证物证呢?
你怎么证明这些人真是老老实实的庄稼汉而不是你特意找来的闲汉呢?
看看,看看,就是因为这些没完没了的弹劾奏本,光是查明实情就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以及浪费皇帝有限的精力了,皇帝还怎么有精力去想如何改善民生了?
这些事情,在宋知夏看来,根本就是没有必要去专门理会的狗屁闲事,先把重要的政事给处理了,有闲功夫了再翻出来看一看,但是看过也就算了,专门去理会就是根本不值得。
如今明国新立,需要关注的根本不是这些芝麻绿豆的小事。
可是这些事在宋力刚这个皇帝看来,却是国家纲常所在,所有有关用人的尺度规矩,在他看来,都是最重要的政事,说白了,在他看来,控制朝臣,平衡势力,就是重要过民生大计的最大事。
宋力刚就是这么被朝臣们控制着,牵入了光骂仗不干事的党争朝争中了。
宋知夏又问起了宋勇毅,这三年里他做了哪些政事?
这不问还好,一问宋知夏真是恨不能立刻把宋勇毅拖过来抽一顿,他脑子有病啊。
宋勇毅受了那些文臣的蛊惑,竟然认可了他们关于裁减军备的提议,甚至还专门写了奏本,请求宋力刚裁减军备,减少军队的数量,“放丁归田”。
放丁归田个屁!
放丁,放什么丁?
裁减了边关戍卫,谁来给你守卫边疆,震慑越国和鲁国?
裁减了各州州军,谁来给你守卫国土,监视和牵制各州大族?
归田,归的又是哪家的田?
你以为你给了那些归乡将士银两,他们就可以拿着银两去买地了吗?
想的美,土地都在那些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