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部分(第1/3 页)
所以美国的影业公司也懂得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道理,所以他们马上花重金把巨星挖走,然后让他们来做主角捣鼓出一些不中不洋的作品来吸引观众,替他们打开东亚市场。
这一现象在二十一世纪初最为明显,当时香港一线巨星、一线导演、一线武指全都跑去美国发展,给人一种华人影星成功进占好莱坞的错觉。但越到后来去美国发展的港星越少,就算之前在美国打拼的港星,也纷纷回到香港与内地打拼。
原因在于,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影片只靠单个明星的票房号召力,再想获得惊人的票房已经不大可能了。事实上人们更愿意看故事精彩、特效华丽、场面宏大的影片,相对而言,之前在电影中做主导的巨星演员,重要性却在逐年的下降。
举个例子,《暮光之城》和《哈里波特》,这两部系列电影都没有一线的巨星,但是在票房方面却完胜那些由一线巨星出演的大片。类似的例子还有《指环王》系列、《蝙蝠侠》系列、《美国队长》系列、《雷神》系列
而由华人影星担纲主演的影片,本来主要市场是在东亚,但却都不约而同遭遇到了滑铁卢,票房和口碑双失。比如人人瞩目的功夫之王对决,比如b级片的规格,顶级片投资的《尖峰时刻3》
不赚钱的电影是没有电影公司愿意拍的,而不赚钱的艺人也没有哪家电影公司愿意请。当港片影星失去了可以利用的价值,自然就会被人家当脏抹布一样的丢掉,丝毫不会有任何内疚之情。
不过也不需要对这些港片影星同情,人家虽然离开了美国好莱坞,但照样可以顶着好莱坞华人巨星的头衔混饭吃,而且索取数千万的超高片酬。
许贯武对香港影星进军好莱坞电影市场是乐观其成的,不过他却也知道好莱坞这边利益至上,有奶便是娘。他们只是看着那位演员现在人气高,所以就请来拍些片子然后趁机赚一点钱。
他们的目的就是赚快钱而已,但是对演员的整体演艺生涯规划却没有概念,而香港这边的公司又对好莱坞电影市场了解不深,所以就好像把演员一个人丢进水里一样,能不能游上岸自己看着办。
有大部分港片影星跑到好莱坞发展,基本上都是人地两生,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就被人卖了猪仔。用完就甩,而相对来说,其他好莱坞的艺人却有经纪公司为其做生涯规划,即便是二线的电视艺人,都有公司来帮他们运作。
至于华人影星,则缺少这方面的经验,而且往往言语方面不通,好像一只孤鸟在好莱坞飞。(未完待续。。)
第三百二十六章 时装周
许贯武不想自己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影星,被好莱坞电影公司这么的利用。也不希望他们的人气被过度消费,损毁了好不容易才打下的基础。
“这样,你选几家比较有诚意的公司,然后让他们把剧本、班底、演员等准备好,然后在我离开美国之前让我过目。如果这项目真的不错的话,倒是可以试着合作一下。如果他们只是想赚快钱,剧本又不好,导演又不好,配戏的演员也不好,那就是没有诚意合作了。”许贯武摆摆手道。
“那好,我会把老板你的意思传达给他们的。”朗。梅耶点了点头道,“不过,老板你的要求会不会高了一些?我知道你的那些演员虽然在亚洲比较有名气,但是在好莱坞这边顶尖也就是二线演员水平。你这样的严苛要求都堪比一线红星了,我想那些电影公司不会配合的。”
在好莱坞,只有一线巨星、一线制片人、一线导演可以挑剔别人,因为他们不缺乏合作的项目,所以可以在诸多项目之中慢慢挑选。但对于二线、三线的艺人来说,有的演已经非常不错了,还想要啥自行车啊?!
许贯武提出的所谓剧本不好不演,导演不好不演,甚至还要挑剔搭戏的演员,这简直就是把自家后院出产的明星,当成了好莱坞一线影星来对待了。不可否认他们在亚洲或许有些名气,但是在美国他们主演的电影,票房最高也不过五百万美元而已。这个票房基本上是好莱坞二线演员级别的。
那些电影公司之所以愿意聘请他们来出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低片酬。只有十多万港币而已。换算成美元不过几万美元。相比好莱坞现在二线影星动辄几十万的片酬而言。实在是廉价又好用。
但如果按照老板的意思,需要这么要求严苛的话。只怕没有一个电影项目能谈成。这些电影公司基本上都是小公司,专拍一些b级片、c级片等小制作影片赚钱的。他们既没有出名的导演,也请不来出名的艺人,更不要提剧本与班底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