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页)
要求放慢工业化速度、对宗教实行温和政策、实现党内*化等主张。以后,又有人提出了所谓“非斯大林化”的纲领。
1953年7月,阿尔巴尼亚政府改组过程中,霍查虽然继续留任总理,但失去了原先兼任的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的职位;谢胡留任内务部长,却失去了党中央书记的职务。1954年7月,在“集体领导原则”的名义下,霍查又辞去总理职务,由谢胡接任。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冲击波”同样影响到阿尔巴尼亚,党内要求*化、与南斯拉夫关系正常化、替科奇·佐泽恢复名誉的呼声时有出现。苏共通过苏斯洛夫和波斯别诺夫给阿党做说服工作,要求他们为科奇·佐泽*。
在这一风云突变的日子里,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坚持了原来的意见,拒绝为佐泽翻案。当赫鲁晓夫开始与南斯拉夫调整关系,特别是1955年苏南《贝尔格莱德宣言》的签署和1956年苏南《莫斯科宣言》的签署,阿党对此大为不满,认为“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空前的事件,是对兄弟党共同决议的公开践踏,是对其他党的蔑视”。阿党认为,苏南重新接近“实在是一场灾难”。“南斯拉夫是一个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国家”。霍查认为,南斯拉夫是匈牙利事件的根源。
第三章 德国有形与无形——柏林墙倒塌的前后(18)
对于霍查的上述言论,铁托则反唇相讥称霍查是一个“只知道口头上说说‘*主义’就再也讲不下去的自命的*主义者”。
阿尔巴尼亚对苏联公开表示不满的导火线,是由赫鲁晓夫在阿尔巴尼亚少数*上言论引起的。1960年5、6月间,希腊自由党领袖维尼齐洛斯在雅典报纸上发表了一个文件——他稍前同赫鲁晓夫在莫斯科会谈的记录,其中提到,他曾要求苏联领导人向阿尔巴尼亚政府交涉,以改善居住在阿尔巴尼亚南部的万名希腊少数民族的状况。赫鲁晓夫回答说,他不知道这个问题的详情,但他又说,在即将举行的布加勒斯特会议上将询问霍查,并尽快通报维尼齐洛斯。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对赫鲁晓夫允诺过问阿尔巴尼亚少数*非常不满,认为这是“干涉内政”。
在这种情况下,霍查、谢胡拒不参加同年6月各国共产党首脑出席的罗马尼亚工人党的代表大会和各国共产党首脑举行的布加勒斯特会议,仅派党内第三号人物卡博作为代表参加。1960年9月3日,阿尔巴尼亚《人民之声》报激烈抨击维尼齐洛斯,但没有点赫鲁晓夫的名。之后,霍查拒绝跟随赫鲁晓夫出席1960年9月召开的联大紧急会议,也未出席1960年9月12日的阿苏友协招待会。至1960年11月8日,在莫斯科召开的各国共产党代表会议时,霍查在会上猛烈批判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政策,指责赫鲁晓夫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叛徒、懦夫和修正主义者”。
苏阿两党关系的恶化进程发展到从言论到行动,从意识形态到国家关系。1961年,停泊在阿尔巴尼亚发罗拉基地的8艘苏联潜水艇和它们的护航舰撤离了这个海港,经直布罗陀海峡和波罗的海回到苏联。苏联中断了运输给阿尔巴尼亚的工业设备。1961年10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公开号召“罢黜霍查和谢胡”。1961年底,阿尔巴尼亚宣布退出经互会。这样,阿尔巴尼亚与第二个最主要的“盟友”和“支持者”苏联脱离了关系。
徐:阿尔巴尼亚和苏联关系的破裂应该不仅仅是由于赫鲁晓夫过问了阿尔巴尼亚的少数*,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吧?
范:是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如下几点:
第一,阿尔巴尼亚不同意苏联调整同南斯拉夫的关系。对于赫鲁晓夫“未经其他党的同意就作出前往贝尔格莱德,跪倒在铁托面前的这一单方面的、专横的决定”,霍查感到十分不快,并表示“我们不能去同铁托分子拥抱与和解”。阿尔巴尼亚不能容忍苏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结论,坚持认为南斯拉夫是修正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的“帮凶”,并为此指责赫鲁晓夫策划了“反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场阴谋”。
第二,阿尔巴尼亚反对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召开,非斯大林化过程进一步深化。正是在这次代表大会上,苏联和阿尔巴尼亚正式分道扬镳。赫鲁晓夫在报告中指责阿尔巴尼亚要对两党关系恶化、阿尔巴尼亚脱离“社会主义阵营”负责。在他看来,阿尔巴尼亚领导人之所以反对苏共所奉行的消除斯大林个人迷信的后果的方针,原因在于阿尔巴尼亚仍在采取苏联在个人迷信时期采取过的同样一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