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三类:
1、宜居星球。
这是最主要领土,国民是国家的根本,土地、政权、军队、历史等等皆为国民所创造,因此,国民赖以生存的地方也是星际国家根本之地,适宜国民居住的宜居星球是最为宝贵的资源,也是星际国家领土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资源星球。
宜居星球由于其珍贵性,各国往往会重点保护,尽可能维持其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除非窘迫到极点的国家,都会在宜居星球之外开设资源星球,用以进行对环境危害性极大、容易造成污染的工业生产、矿藏开采、能源收集等维持国家运转的行为,很多国家甚至将农业也搬离了宜居星球。
这类星球的设立一般以靠近宜居星球为原则,因为其集中了该宜居星球所在行星系最主要的工业、能源甚至食品等行业,但也有很多资源星球的设立是为了星球上的特殊矿藏或能源,因此距离宜居星球很远。
3、专属星球。
这一类领星不一定有什么具体作用,但属于该国拥有完整所有权的星系的一部分,天然属于该国领星。
二、领宇主要是指该国拥有的宇宙空间部分,分为三类:
1、领内宇域。
包括国家领土范围内的所有宇宙空间,比如说,如果地球人冲出了太阳系,在太阳系外发展人类领土,那么,太阳系内除了星球及其大气层部分的外空间就属于内宇,这一区域神圣不可侵犯,非该国允许不得进入。
2、直属宇域。
若是各个星系(类似太阳系的行星系)连成一体,统归一国,那么,这些星系之间的宇域天然属于该国,这些星系连成一体的整体部分向外扩展的一定宇域也属于该国。
3、毗连宇域。
这是指一国直属宇域外一定范围内的宇宙空间,在这部分宇宙空间,该国可以对海关、财政、移民、卫生等事项行使某些管制、巡查的权利,但该国不享有该宇域主权,也就是说,其作用是作为缓冲接触地带。
三、殖民地顾名思义,就不赘述了。
星空地理类世界星际交通线及与星空国家国土形态
人类世界的星际交通线主要得益于某高等太古文明所遗留星空之门。
在宇宙,除了自我发展的源发型文明,最快的发展方式便是站在巨人肩膀上,也就是借助其他文明的成果,一般来说有五个途径:战争掠夺、交换、赠与、学习、继承改进。
战争掠夺常常出现在差不多的文明之间,也有攀错科技树,某方面发达,但战力不行的文明被落后文明战败掠夺的情景出现。
交换也基本上发生在地位相等的文明之间,以政治交换、经济交换、特殊交换等方式进行,当然,也有武力胁迫的不等价交换。
当然,也有比较好心大方的高等文明扶助低等文明的情况,那就是赠与或者学习。
但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差距极大的两个文明之间,就好像古中国的唐和日本的关系一样,日本派遣遣唐使学习,而唐也不进行封锁,但从整体来看,这种行为若是找得对象不好,反而会产生反效果,国与国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不能消除彼此差异,成为一家,文明与文明的本质只会是竞争,乃至战争。
而继承改进相对其他方式来说更看运气,因为继承改进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对高等文明遗物的解析发展为自身的文明养分。
人类是幸运的,星空之门和星际交通线就是源于好运的继承并进行改进。
星际交通方式很多,与宇航法有关,但相比较超光速飞行、空间跳跃这类方式,星空之门这种用亚空间通道连接彼端的星际交通方式更加经济、方便、安全。
也因为属于继承,人类在踏上宇宙之初就从保存完好的亚空间通道开拓了大片宇域,获得了生存空间,当然也有坏处,提前与很多外星文明碰面后,人类一度损失惨重,甚至面临灭亡境地,但撑下来后,也终于获得了星空世界的一席之地。
但这种交通方式带来的弊端并不只是不确定性这一项,还有国家国土形态的犬牙交错,因为,在这种交通方式之下,各国的扩张就变成了以星空之门为核心,国土分布相对破碎。
这种国土分布在初期并无大碍,但等到相互间碰面,则矛盾大增,这也是人类世界初期,除了与外星文明争斗之外,内部纷争日渐激烈的原因,直到十二大国基本确立,将大量星空空间连为一体,才使得人类世界版图稳定了一些。
除了星空之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