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2/4 页)
在上海参加一个颁奖典礼时被陈逸飞导演相中的。取代了姜文出任男一号,陈坤并没有感到压力:“我现在只是想把角色塑造好,我相信这个角色对我来说是很合适的。”作为理发师,尽管是扮演角色,也总得学上两手手艺。陈坤在春节前就开始向剧组的一位理发师学艺了,“看到他的剪刀上下翻飞以及娴熟的技艺,我感到很震撼。我向他请教了许多技术方面的问题。”因为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电影100周年,制片方表示影片争取在年内拍摄完成,而后期制作将在澳大利亚进行。尽管演员全部是启用新人,但是制作队伍却是十分强大,除了导演由陈逸飞担任之外,韩三平担任总制片,香港著名导演吴思远任艺术总监。
2005年2月16日,《新京报》发表了特派记者张文伯与陈逸飞的对话。陈逸飞在对话中说:“所谓陌生,就是要在影片中间寻找一个相对独立的语言,这种语言包含各种电影元素,美术、服装、摄影、音乐、表演……我希望可以从一个视觉艺术家的视角去阐述这个故事,可以说这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电影。我要求这部电影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一块砖、一只耳环、一个挎包,把这些细节做好就有‘陌生感’了,因为我在还原生活,事实上今天很多电影都做不到这一点。”他希望这部电影能给观众带来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四章 《理发师》的西去之路(10)
《理发师》的外景画面多是江南风光,陈逸飞就把主要场景选在了浙江省宁海县的前童古镇。陈逸飞喜欢这个地方,因为前童古镇与大多数江南古镇不一样,前童不是那种有很多小桥的地方,这里有一条穿过全镇的小渠,图形像八卦似的。地面也不是多数江南小镇那种大块大块的青石板路,它铺的是没有敲打过的鹅卵石,民居建筑则主要是那种石头结构。前童风光,初看有那么一点破落,再看则是厚重的古朴。陈逸飞看中的就是这种江南古镇的画面感。
几度修改的剧本,已经向江南生活靠了,大西北的场景被大大减少。这些变化,并没有让陈逸飞变动整个故事的基本框架。影片叙述的还是20世纪30年代末那个时尚而当红的理发师陆平,他因杀了一个日本兵,逃到了浙江东部。陆平在那里投靠亲友,四处避难,最后落脚到自己的师叔那儿。命运的安排,陆平与师叔的女儿宋嘉仪一见钟情。不幸的是,师叔正安排将女儿许配给国民党一位师长叶江天做姨太太,这一天是订亲的日子。陆平与宋嘉仪之间的微妙情感,被叶江天无意中觉察。为安抚陆平,叶江天安排陆平与一个上海歌女结婚,并安排陆平担任军队里的少校参谋,陆平在军队的出色表现还是理发。陆平后来的人生一路坎坷,还被作为劳改犯放逐大西北。无论何时,无论流落何方,陆平都不放弃理发这门手艺,在理发过程中得到一种安慰,在理发中他也常常想念从前的一个人。
陈逸飞在修改剧本的过程中,给影片中的理发师陆平添加了一个理发箱,并让他时时提于身边。在30年代的上海,在十里洋场,陆平理发箱里的那台留声机,也是随箱携带,是当时的一种身份象征。这部留声机还有一个用途,就是故事随着时间的推进,从30年代到全国解放,不同的阶段音乐也变化了,既是音乐,又是时代背景。
画家导演有画家导演的长处,那就是画家的视觉感,是那种视觉意识。据凡一平说,陈逸飞看剧本和修改本子的时候,是把剧本里的故事情节在大脑里转化为一幅幅动态的画面。对那些已经认可的故事,对那些已经认可的情节,甚至是细节,陈逸飞像画连环画一样,把关键的画面逐一画出来。这样一弄,他对执导中的画面要求就心中有数,所谓胸有成竹了。当年陈逸飞执导《人约黄昏》,就是以视觉优势蠃得好评,现对《理发师》仍然追求画面感和视觉美,仍是要把动人的故事用优雅而浪漫的画面来表现。
西去之路
2005年3月5日,陈逸飞的健康状况已经不好。据这天到现场采访的记者冯翰墨在《至死执著追求完美:采访陈逸飞导演的最后录音》一文中回忆:“2005年3月5日,宁波的前童古镇。我来到《理发师》剧组探班,当时天气刚刚转暖,陈逸飞脸色很差,据说他们常常拍到天亮才收工,陈导的茶杯里一直装着中药。晚上和剧组吃饭的时候,陈逸飞兴致盎然地与我聊他经过两年休整之后,对《理发师》这部片子的感觉,他依旧坚持一个画家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对影片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有着近乎完美的体现。唯一想不到的竟是,这次长谈的录音成了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