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页)
褪堑卸猿鹗樱����罂臁U庑┤耸种校�坏┪沼猩�贝笕ǎ��牡谝患傧氲校�捅厥侵�斗肿游抟伞D呐轮�斗肿右丫�榉�谒�媲埃�淇钅沙希��蚓胚担�峄释蛩晖蛲蛩辍K�膊环判模�幽歉隹耐啡绲匪獾奈幕�耍��紫纫�婪兜慕准兑旒悍葑印�
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文化要想发展,主要因素,是统治集团不那么与知识分子为敌,次要因素,是社会的相对稳定。若两者俱备,就出现汉唐文化的辉煌气象。若战乱频仍,兵荒马乱,遍地哀鸿,民不聊生,如果统治者不跟知识分子太作对的话,如晚唐,如南宋,文化发展也不至于完全停滞。要是像秦始皇那样焚书坑儒,赶尽杀绝的话,哪怕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也会出现全国范围里的万马俱喑局面。
最眼前的例子,就是文革中把作家都关进牛棚的时候,一个个领教无产阶级专政,唯知检讨悔过,低头认罪,苟延残喘,唯求活命,哪里还有功夫为文学兴灭继绝呢?所以,还真得感谢浩然先生,否则,那十年,在文学史上,就彻底空白了。所以,文化的兴废,艺术的枯荣,文明的发展与倒退,知识分子的生死存亡,全系于统治者的一念之间,确实是数千年中国的事实。
如果,北魏的崔浩,这位豪门子弟,朝庭重臣,有比他大约早一个世纪的前秦王猛那种难得的清醒,了解拓跋氏的野蛮性,和他们对汉文化的警惧性,而不得意忘形,将矛盾激化,历史又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了。所以,有的知识分子,总是过高估计了个人的力量,认识不到文明在野蛮的铁蹄下,那总的说来是可怜巴巴的命运。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某种程度上说,是自己把命玩进去的,谁让他得意之后,还忘形呢?
晋室南渡,一部份大士族如王、谢豪门,到南方去了,留下来的汉族上层人物,自然也就不得不与少数民族政权合作。崔浩和他的父亲崔宏,是为北魏的建立,作出杰出贡献的士族代表人物。连魏国的国号,也是崔宏倡议的。可他们从心眼里,绝对看不起这些头顶留一撮毛发的统治者,背后称呼这些人为“索虏”。虽然有的戎狄之君,用讨这些大士族的女儿当老婆的办法,来改变自己的成份;正如今天,有的作家忽然以为懂得些洋情调,就觉得成了贵族,攀一门高亲,认一位名师,也跟着家学渊源,或学富五车起来一样,都是一厢情愿,作不得数的。中原知识分子与拓跋氏政权的精神上的对立,固然是民族矛盾,但实际仍是文明与野蛮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三至五世纪,黄河流域在少数民族的政权统治之下,老百姓始终引颈南望,仍是把地处江东的晋,和稍后的宋齐梁陈,视作正统所在。说到底,这种民心所向,表现了对文明的向往,和对野蛮的痛恨。所以,354年东晋大将桓温率军入关,驻灞上,三辅郡县争先归附,“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所以,那些外族统治者,总有窃居人上的自卑心理。383年苻坚在淝水之战前,他的弟弟苻融劝他,“且国家戎族也,正朔会不归人,江东虽不绝如缕,然天之所相,终不可灭。”于是,如王猛,如崔浩,这些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做事,而且担任重职的大知识分子,都是竭力劝阻所辅佐的北族统治者,不对南朝兴兵动武,不管他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其实质意义是护卫文明。相反,在促成对其它少数民族的战争上,倒是不遗余力的鼓吹,说穿了,不过让他们以蛮制蛮,互相残杀罢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得意与忘形(3)
所以,跟少数民族皇帝,进行这种迂回战,是一场如履薄冰的危险游戏。
王猛要高明些,因为“少贫贱,以贩畚为业”,与社会接触,深谙世情。史称他“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细事不干其虑,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为意。”超脱而又严谨,无欲加之慎重,这是他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原因。
崔浩虽然“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但这位出身名门的贵家子弟,养尊处优惯了,未免高傲自许,自我优越,行止随意,清高慢世。史称他“纤妍白晰,如美妇人,而性敏达,长于谋计,常自比张良,谓已稽古过之。”加之而且历仁道武,明元,太武三帝,位列中枢,出谋画策,言听计从,不免得意,便少了一份应有的谨慎。
这两位政治家的幸与不幸,也就在这里分晓了。
苻坚得王猛,自比刘备得诸葛亮。“岁中五迁,权倾内外,宗戚旧臣,皆害其宠。尚书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