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在搞一批(第1/2 页)
铺子里面,王馆长与几位同僚正沉浸在一片充满历史沉淀的氛围中,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古老文明的无限向往与敬畏。
他们自然没有发现张凡那不屑的目光了,此刻完全沉浸在鉴宝当中呢。
王馆长此刻正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件青铜器,那是一件雕刻着繁复图腾的鼎,岁月的痕迹在其表面留下了斑驳的绿锈,却更添了几分古朴与庄重。
他的眼神透过镜片,专注而深邃,仿佛能穿透时间的长河,与千年前的工匠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王馆长轻轻摩挲着鼎身,指尖感受着金属的凉意与历史的厚重,他先是仔细观察了器物的形制、纹饰,随后又利用随身携带的小型放大镜,对鼎底的铭文进行了细致的研读。
每发现一处独特的工艺细节,或是铭文中的某个历史信息,他都会兴奋地与身旁的同僚分享,那份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文物的热爱,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感染。
同事们也各自忙碌着,有的正对着一幅宋代的山水画细细品鉴,那画中的山川河流仿佛能引人入胜,让人忘却尘嚣。
有的则对一只唐代的白瓷瓶爱不释手,那瓷瓶釉色温润如玉,线条流畅自然,展现了唐代瓷器的高超技艺。
他们时而低声讨论,时而用专业的工具测量尺寸、重量,甚至还用上了便携式x光机,以非破坏性的方式探测文物内部结构,力求从各个角度全面了解这些珍贵文物的价值。
整个鉴宝过程,王馆长一行人表现得极为专业且严谨,他们不仅依据文物的材质、质地、工艺等物理特征进行分析,还结合历史文献、艺术风格等软性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这种对文物鉴定一丝不苟的态度,体现了他们作为文博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与专业素养。
然而,在这份专注与热情的背后,却似乎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被悄然忽略——这些文物究竟是从何而来?
张凡默默观察着这一切。
尽管王馆长及其团队在鉴宝上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这些文物,无论是青铜器、书画还是瓷器,无一不透露着浓郁的历史气息,显然都是货真价实的古董,甚至达到了文物级别。
然而,它们为何会出现在这里?是私人收藏家的流转,还是某种不为人知的渠道?
更重要的是,难道就没有人想过,这些文物可能原本就属于某个博物馆,甚至是被人从博物馆中盗取出来的吗?
张凡心中不禁泛起一阵阵涟漪,如果这些文物真的是从博物馆流失出来的,那么现在这种“自家东西也要买回来”的荒诞场景,无疑是对文物保护工作的一种极大讽刺。
“看完没有?便宜卖给你们。”
几个年轻人已经等不及了呢。
“这东西,不错,还有吗?”
王馆长点点头,东西很不错,很喜欢。
“有,就看你们要多少了。”
有?
那么干脆。
“只要省级博物馆里面有的,市级博物馆有的,我们都能拿出来卖。”
对方显得很高傲。
省级博物馆的东西都能直接拿出来?
王馆长的确有点反应迟钝。
“那挺好的啊,拿出来吧,价格都好说。”
王馆长直接掏出银行卡,要把全部家当都拿出来,要把房子都给卖掉,只要能让文物回归,那就极好。
既然客户还想要,那么去拿就好了,几个小年轻又出去了,拿着钱出去了,等一会吧,不到半个小时就拿东西过来了。
张凡看着王馆长等人,真的无奈摇摇头,这几个小年轻出去做什么?直接去博物馆拿啊,然后把东西卖给自己,顺便举报一顿,到时候自己又得进去了,王馆长怎么就还没有发现问题呢?
几个小年轻拿着沉甸甸的钱袋,再次踏上了外出的征途,他们的步伐中带着几分急切与兴奋,仿佛即将完成一项重大的使命。
王馆长和几位同事则留在店内,满心期待地等待着他们的归来。
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未知宝物的渴望,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些珍贵文物在灯光下熠熠生辉的模样。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每一秒都充满了紧张与期待。
王馆长几人时不时地望向门口,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瞬间。
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年轻人们能力的信任,以及对即将到手的文物的期待。
终于,半个小时后,那几个年轻人再次出现在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