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页)
火朝天,重骑兵们却无用武之地,天天操练不已,就盼着吐蕃人冲出来大干一场。
李天郎向连云堡方向眺望,黄昏来临,但火光将那边映得通红,喊杀声惊天动地。又有很多人将死去,再也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大人,我们可以回故乡了!”一个失去手臂的老兵在浸透鲜血的伤布在下快活地说,“我可以回家安逸地种种地,伸手拿朝廷的衣粮钱了!”他们活着回去了,还将带走同村袍泽的一把骨灰……但他们毕竟回去了!回到故乡了!回到生他们养他们的地方,和他们的根呆在一起!而自己呢?自己的根在哪里?难道自己作战也是为了那所谓的终生的衣粮?李天郎手扶栅栏,呆望着西边的云霞,不禁生出无限感伤……
“李校尉好雅兴!”
是张达恭!李天郎赶紧稽首行礼!
“就是那个击破恩兰骑兵的磐石校尉?”一个威严的声音在张达恭身后响起。
李天郎脖子一紧:这个似曾相识却又有些高远的声音是谁,他已经猜到了………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武威军最高统帅…………高仙芝。足以叫整个西域颤
抖的人!
第四章 悬崖
有关知识:1、车弩:史载车弩为“十二石”强弩,以轴转车(即绞车)张弦开弓,弩臂上有七条矢道,居中的矢道搁一枝巨箭,“长三尺五寸”,“粗五寸”, 以铁叶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诸箭一发齐起,“所中城垒无不摧毁,楼橹亦颠坠”(见李筌《太白阴经》卷四)。
2、唐时“一丈”约为3米,文中通天崖高约20丈,即近60米,可谓高崖也。
3、监军边令诚(后来在安史之乱中借潼关之败杀高仙芝),副将李嗣业(左陌刀将),别将段秀实,拨换守捉使贾崇璀,疏勒守捉使赵崇砒,先锋席元庆,番兵营都尉贺娄馀润,中郎将田珍(右陌刀将),中使判官王廷芳,帐下幕僚刘单、岑参,封常清等历史上皆有其人,都为安西名将名士。
4、安西辖下各小国国情大致如下:唐朝时,西域地区已有许多以城郭为中心的小国,都已进入封建社会。立国在今天山南路的高昌(今吐鲁番)、焉耆 、龟兹(今库车)、于田(今和田)、疏勒(今喀什噶尔),是著名的五个地方政权。
高昌有3郡、5县、22称、户8000、口3770。吐鲁番盆地农业发达,植棉织成“白叠布”。高昌有许多汉人,这里通行汉文。
焉耆有户4000。临博斯腾湖,有鱼盐及灌溉之梨,农牧业较发达。
龟兹有5大城、数百小城。百姓以农牧为生,铁冶较著名,所产铁器行销西域。这里佛教流行。
于田有5大城、数十小城。百姓勤于纺织,并有自己的文字、语言。
疏勒有大城12,小城数十。农业、纺织、矿业都有发展。
5、吐蕃在地方上实行军政合一的制度,把全境划分成四个军事行政区,即拉如、叶如、伍如、云如,各区的领兵军官兼任地方行政长官。每区又分上下两部,其下有若干千夫长以统部民。从《旧唐书·吐蕃传下》的记载中,可知吐蕃的地方官也兼采唐制,设节度使、观察使等职,节度使之下设州,州置守将,如维州守将悉怛谋。军事据点设讨击使,如别将尚恐热为落门川讨击使。
※※※※※※※※※※※※※※※※
“西凉团校尉李天郎参见大帅!”李天郎在不同场合见过高仙芝四次,由于官衔差别悬殊,每次只是远远的观望,而今天这位名震西域的武威军统帅就站在他面前。
张达恭闪身让出道来,李天郎这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一大群文官武将已在他身后站成2排,一个浑身披挂华丽山文铁甲的壮年男子站在他们中间正目不转睛地打量着他。虽然低着头,李天郎也能感觉到他利如刀锋的目光正从头移到他的脚,居然还在他脚上停留了一会,又回到他的手上,“免礼吧,袁德和张都尉都说你是个特别有礼数的人!”高仙芝说话很慢,最后几个字还有意无意加重了语气,“果然如此啊!”
高仙芝个子不高,也就中等身材,在身材魁梧的张达恭面前却丝毫不显矮小,他就抄手在那里一站,似乎立刻就光芒四射,将周围的一切都掩映了下去,身边所有的人都知觉不知觉地成为簇拥他的陪衬。
李天郎心中一凛,感到莫名的压力。即使作为元帅,高仙芝的话也显得有些轻慢和无礼,可能他知道自己的底细……一股说不清的冲动突然从他心底里喷涌出来,他索性抬起头来,既不谦卑,也不张扬,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