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晴阳约会后续 > 第262章 千年一案

第262章 千年一案(第1/2 页)

目录
最新历史军事小说: 从霸主尼多王开始傲视群雄水浒:开局买下梁山,造反不招安三国如烟穿成猎户后我养了未来首辅戏说嬴政天子宁有种乎?我靠加特林打江山星穹铁道:此生只为知更鸟杨建波唐朝风云传奇崩铁:是藏剑不是魔阴身情牵盛世恋歌家父崇祯不听劝,开局秒变太上皇祖龙修仙我监国?上朝签到人物卡人在锦衣卫,开局领悟洗髓经三国:从佃农开始横推天下!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穿越红楼后我竟然六元及第皇帝年少,我从安南开始挽天倾趣翻三国之军师有奇谋大秦:老六皇子真老六我拔刀造反,你说我是当朝太子?

这几天司马光坚持记述,“初七早朝,刘太后怒斥广平王贪财、临江王好色,两位郡王身为太祖太宗之后,不能严于律己,有损皇家威严形象......”

司马光真实记录下刘太后所言,以及满朝文武、市井百姓的反应。

据说满朝文武当时都蒙了,太后在早朝中怒斥两个郡王的言行肯定前无古人。

他们没经验,不知是赞成好还是反对好,只能看着知制诰当场拟制了懿旨,下申斥懿旨。

然后又眼睁睁地看着知制诰拟制圣旨,封一向老实本分的陵阳王为吴王。

群臣恍然大悟,陵阳王痴迷修道,这才是封为亲王的标准作风,开广平粮赚钱是不对的,呼朋唤友流连红楼更是错上加错,刘太后就是这个意思。

刘太后制定了标准,李祯就必须听从母后的,广平王和临江王不能封为亲王,按刘太后的标准,痴迷修道才是好郡王,那就封陵阳王为吴王吧。

而且这个标准是在朝会上通过的,满朝文武慷慨陈词,“对,这就是好郡王的标准。”

然后早朝结束,消息传出朝堂,市井百姓纷纷称“善”。

司马光又可以记述了,“广平王当日上了请罪折子,临江王次日上了请罪折子,两位郡王从此闭门不出。”

他对这事不感兴趣,笔锋一转,“陈恪这两日在三院讲学,极力提倡‘知行合一’的道理,他以李名文和西方三个神甫所言为例,说:‘知其言而不知其所以言,必然上当受骗,后患无穷’。”

“而掩其因只说其果的言行,言者是想掩盖真实的目的。”

“至于骂娘,那就是黔驴技穷恼羞成怒的表现了。”

记述到这,司马光提笔沉思,好一会继续落笔写下,“陈恪为人狡诈,但其言是对的。”

写完这句话,司马光好似用了全身力气,放下毛笔休息一会,方才提笔写道:“三院新设数科、水利科,据说还要设立农科、天文科、地理科,邵兄担任数科直讲。”

“我去拜访邵兄,其无奈道:‘与陈恪为友,必须时时小心,一不小心就会掉进陷阱。’”

“邵兄对陈恪心怀怨气,我却觉得陈恪所为是对的,邵兄之才实不宜秘技自珍,广教门徒才是对的。”

“听我言,邵兄非常不满,言其已与陈恪划地绝交,勿再多言。”

“然后说起三院分科之事,邵兄认为这是广泛培养人才的良策,他绝对支持。”

“原来他只对让他教学的陈恪不满啊!”

司马光挥挥洒洒写下这两天的见闻和相关人等的言行,两耳不闻窗外事,却不知外面正在传播一件天大的消息,张仲景的后代张午状告鉴真和尚侵犯张家秘方权。

听到这个消息所有人都蒙了,医圣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着名医学家,着有传世医学巨着《伤寒杂病论》。

而鉴真和尚是盛代的僧人,扬州大明寺的主持。

两人之间至少隔了五百多年,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竟被三百多年后的张午告了?

这么奇怪的案子兴京府竟然接了,还派出信使去扬州,传大明寺的僧人来兴京府应诉,否则缺席判决。

此案一经传出,立刻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百思不得其解后目光就看向陈恪,这事若没陈恪的影子,连兴京城里的稚子都不信。

稀奇古怪的事可能有,大家都想不明白的事也可能有,但打一场千年的官司,这事只有陈恪能干出来。

大家都这么想,连三个老书生都这么想,于是找来陈恪,问他是何意思?

陈恪郑重回道:“从佛教的角度讲,鉴真和尚前往倭国传播佛法,可谓一代大师。”

“而对倭人来说,鉴真和尚可不是给他们带去了佛法,而是医学、书法、建筑、雕刻,甚至饮食文化,所以倭人称之为文化之父。”

“可对我国来说有何好处?是倭人的强盛,和对上虞百姓的屠杀吗?”

“别忘了,鉴真和尚是违反大盛王朝的禁令,六次偷渡前往倭国的。”

“三位老师可曾想过,大盛王朝为何下此禁令?”

问出这个问题,见三个老书生沉吟不语,陈恪继续说道:“倭国多次派出使团出使大盛王朝,而大盛王朝只允许倭人学习儒学,这是为何?”

陈恪再次问出一个问题,三个老书生已明白过来,再听陈恪说道:“大盛王朝的君臣知道倭人狼子野心,只以儒学教化之,而绝不会让其学到格物之术。”

“在此

目录
快穿之这个男神我要定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