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1/4 页)
估计陈志林的麻将应当结束了,李达又以有意的目的和无意的举动朝茶馆方向走去,以期正好遇到陈志林从茶馆走出。
果然,李达刚好走到茶馆附近,陈志林就满怀胜利的喜悦之情走了出来,显然这场麻将斩获不小。
李达见状,佯装不见地朝另一个方向走去,只听得背后有人吼道:“李主任,李主任,找你说件事行吗?”
李达一听就知道是陈志林,连忙随声看过来应答道:“什么事?”
只见陈志林走到李达的身边,攀着李达的脖子轻声说:“大街上说话不方便,到财政餐馆的雅间坐一会儿。”
李达拒绝道:“难道还要请我吃饭喝酒不成?”
“就算请你吃饭喝酒吧,难道你连这点面子都不给?”
“哎哟,能吃到你请的饭,我怎么会推辞呢?”
两个人就这样有说有笑到了财政餐馆。服务人员很热情的就把他们安排到陈志林提出的雅间里,并很快上了两杯热气腾腾的本地巴山绿茶。
“到底有什么事需要找我在这里来说?”李达首先问道。
“不瞒你说,我总觉得你们营业所应当拥有贷款的审批权,可昨天文主任却说你们的权限被支行上收了,到底是怎么回事?能为我指一条争取贷款的有效捷径吗?如果能,这也是帮我的大忙啊。”
李达犹豫了一阵,爽快的回答道:“既然你有心要办好事和实事,我也可以告诉你的真实情况,虽然我们的贷款权限上收了,但我们有推荐的权利和义务。如果你能满足我们的要求,我想,你的申请是能够得到农行支持的。”
“什么条件?”
“当然是平等基础上的互利互惠。”
“说来听听看。”
于是,李达把前述的要求和条件进行了一一陈述。
陈志林一听,当即拍着胸脯道:“这个没问题,完全做得到!”
就这样,小镇营业所向食品站提供了五万元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食品站承诺用经营收入和利润陆续消化历史债务,并用企业固定资产为所有的债务进行了抵押担保,还在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县国土局和房管所一一完善了公正和登记手续,从而为以后通过拍卖处置食品站的有效资产清收银行债务奠定了有理有据的法律基础。
41 债随物走供销社
李达以注入新贷款为条件,一并落实历史债务的抵押担保,为有效维护食品站十八万元贷款本金及相应利息的银行债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从而保证了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不流失,把贷款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这一模式引起上级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很快以简报和调研文章的方式在系统内推广,小镇营业所被列为盘活不良贷款有效方法的示范机构,支行要求文云、李达他们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其它企业如供销社、茶厂等贷款的盘活方案。
得到上级行的充分肯定和支持后,李达的胆子更大,为自己进一步开拓创新打开了思路。
文云主任和覃明也积极支持李达放手去做。
李达更是喜不自胜,在一场酒席上举起杯,站起来爽朗的表态道:“只要各位领导、同事和兄弟伙给我壮胆,敢于大胆支持和鼓励,没有我想不出的办法和点子来。”
确实,李达不仅有这种胆量、勇气和信心,而且在兴奋之余还能充分地把握自己,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通过调查、座谈以及其它交流方式获取自己需要的素材,再通过总结和分析,启发自己从中提取有用的思路,再拿出切实可行的点子和方案。
正是通过这些方式方法,在充分调查研究供销社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多次走访供销社的广大职工,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之后,李达对供销社贷款提出了“抽本经营、债随特走”的方案。
小镇供销社和食品站一样,除了竭力保证日常办公之外,基本上没有起死回生的可能。为了保证二十多名职工的基本生存,供销社将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物资和门面分别承包给每一位职工,由他们自己作主,按照“多劳多得”的方针,实行“自担风险,自负盈亏”,鼓励职工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看谁的本事大。供销社除了收取承包户的房租和承包费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按月领取基本工资外,不再向其余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至于近两百万元的贷款,根本就没有偿还的可能性,因为所有的房产变现,也不过几十万元;何况,有效经营的范围仅仅局限于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另外就是收购一些特有的农副产品。这些小规模的经营除了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