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页)
。事也凑巧,第二天,邵宝元出外差,看见街上有许多人在挤着看路边的一排展柜。出于好奇,邵宝元也挤进去看了一眼,这一看,他竟被吸引住了,展柜里面摆的都是各种大小硬币,金条银块,各种元宝和银元角币,还用钱币摆成“招财进宝”四字。邵宝元再一看旁边的展板,赫然写着“中法实业银行资本雄厚,殷实可靠,笃守信义,开展各项金融业务,欢迎各界人士光临”。
此外,还有中法实业银行发行的纸币样钞,围观的人都啧啧称赞,说这钞票印得漂亮,精致。
有的人说:“这是谁的买卖?是袁大总统和法国人合开的买卖,能没钱吗?”
“有钱就往这家银行存,错不了。”
邵宝元越看心里越高兴,看来,这个中法实业银行真的是有钱。他这才下定决心,在中法实业银行接管后的北京饭店干下去,而且要干出个样子来,要干出自己的前程。
北京饭店第一楼(2)
说中法实业银行“是袁大总统和法国人合开的”,虽然不够准确,但中法实业银行的确是一家很有实力的股份公司,总股本4500万法郎。法国方面是商股,即以财团和私人入股,而中国则是由袁世凯政府投资的“官股”。它的中方发起人王克敏和周自齐,都是北洋政府财政部的要员,曾先后担任过“财政总长”和“中国银行总裁”之职。1922年周自齐还担任过“总理兼教育总长”。王克敏更是在中国历史上很有些“名气”的人物。袁世凯恢复帝制,他们都是积极鼓吹者。由这样两个“大人物”出面担任“中法实业银行”的发起人,可见这家银行在袁世凯心目中的分量。一般都认为,袁世凯是个亲日派,以日本帝国主义为靠山,可是这个城府极深、诡计多端的家伙心里到底打什么算盘,谁也猜不透。据袁世凯的七子袁克齐回忆说:“我父亲当总统后,看到中国政局变幻不安,考虑退路,曾在法国银行存过200万法郎。”
既然在袁世凯的心目中,法国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由这两个人担任中法实业银行的中方发起人,就不足为怪了。在一般人的眼里,这家银行有深厚的背景,又有法国人撑腰,信用自然是很高的,于是就纷纷把钱存进中法实业银行,或是与它开展业务。而且,在法国的数万华工向家乡汇款也都是通过这家银行办理。如此一来,中法实业银行就发展得比较快,资本一度增至1�5亿法郎,在法国、英国、日本、美国、朝鲜、越南等国都开设了分行。从表面看,这家银行完全是按照现代银行的管理体制建立的,除了董事会以外,还有管理委员会,设立了权力同样大小的两个“平行总经理”,中方总经理为王克敏,法方总经理为法国方面的发起人之一裴诺德。不过,据当时在这家银行工作过的中国员工说,实际上,在银行里真正有实权的职务都是法国人担任的。
银行成立了,就要投资,要赚钱。从表面看,为了选择合适的项目,银行是很谨慎的,比如,为了对中国的矿业进行投资,在北京分行设立了专门的分析化验室,由法国工程师对有关的矿样进行分析化验。可是实际上,银行的运作主要操纵在裴诺德一人的手中,此人可不是等闲之辈,中法实业银行的资产也算不小,可是裴诺德的胃口更大,以致后来终于酿出一场大风波……
饭店的五层楼很快盖好了。饭店竣工的时候,有些好奇的市民前来观看,有的人手搭凉棚,仰着脸,眯着眼睛望着大楼,惊叹着,“好家伙,这么高的大楼,看得我直晕。”
有的说“住这么高,多冷啊!”
来看大楼的人中间有位老太太,却怜惜地对北京饭店的员工说:“不易啊,你们在这儿干活真不易啊,这么高的楼,往上搬个东西多累!不说别的,光往那楼上挑水就够呛吧?”
人们告诉她,这儿有水泵房,有水塔,在五层楼里只要一拧开水龙头,水就流出来了,不用挑水。解释了半天,老太太也没有弄明白是什么道理,最后,她也不想弄明白了,只感叹说,水都能往高处流了,这世道变得可真快。
20世纪20年代,北京饭店全体员工合影。楼高了,房也多了,五层楼共有48间客房,在当时,这都是最豪华的客房,地板、地毯、席梦思床,样样俱全。那时北京还没有大规模的发电厂,饭店用的是德国电灯房的电,于是电灯、电话、电扇也都装了起来,并且开设了自己的电话总机。另外,为防停电,饭店还自备了一部小型发电机。
楼大了,事情也多了,于是饭店又招收了一些新职工,都是些十七八岁的小伙子。饭店的职工扩大到了几十人,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