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部分(第3/4 页)
银,大麦则从每。+25白银。三个月后价格又回到了正常的水平”!
这并非仅仅发生一个地区,当时明朝全国各地都是如此,在南方的话,这种由于交纳赋税造成的粮食价格波动可能还要剧烈。
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明朝征服政府从中并没有得到任何好处!不妨作个假设,假如农民卖出一百石的粮食,这时候粮价是每。得到的银子是30两,上交给政府。而等政府拿到这30两白银的时候,用于支出各种开销的时候,正好是过了税收时期,粮价回到正常水平,甚至高于正常水平。如果用这30两银子到市场上去买粮食的话,假如粮价是0。5两白银,只能买到60石的粮食。于是在农民那里,他觉得自己交的税是一百石,而实际上政府真正收到只有60石。那么当40石的好》跑到哪里去了?显然就是跑到那些买进卖出的商人那里去了。
这种粮价波动造成的影响对于解释为什么政府实际收到的赋税很低,而农民实际的交纳的赋税其实并没有那么低应该还是比较有力的。这里面的差额实际上是被商人和勾结商人的官僚拿去了。加上大官僚、皇室封地逃税、免税等次要原因,明朝的赋税能收上来的本就不多。
到了崇祯时期,恶性循环,税越收越没有,税越收越富足了商人、官僚的腰包。
呜呼!
于是明朝统治者就背上了一个这样的骂名:残暴荒淫,如何横征暴敛,敲骨吸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甚至明代的灭亡都是由于统治者征收的赋税过重,人民难以负担,奋起反抗的结果!
话又扯远了,有点骗字数的嫌疑!
“边剿匪边抚民!?”崇祯听到王承恩的话明显来了兴趣。因为王承恩的功绩,别说王承恩能解决明朝的隐患,只要崇祯这个皇帝喜欢了,说的恶俗一点,王承恩就算是放个响屁,崇祯都认为是香的!
乾清宫内一起面圣的大臣们,听到王承恩的话,齐齐朝王承恩看去,看王承恩这个太监又有什么花花肠子!
“臣以为,贼患之根本乃抚民。”王承恩继续道:“如若百姓安居,何苦冒铤而走险造反生事。皇上当初减免一半赋税,仅仅杯水车薪,若要治标,先从这粮食赋税征收方式上下功夫!”
这王承恩敢动粮食赋税的征收方式,这也太大胆了,连内阁大臣们都没办法的事情,这个太监竟然要动粮食赋税征收方式!
可是,现在王承恩给崇祯捧得如日中天,这些大臣们肚子里的复议如何敢说出来,惹怒崇祯!
果然,崇祯听到王承恩的话立刻仰面大笑道:“王爱卿且说无妨,只要是切实可行的,朕都许爱卿人力物力去办!”
章152 犯众怒
听及崇祯此言,王承恩在心中暗叹,若是自己真将这法能是听天由命了。这法子的覆盖面太广了,崇祯能不能通过还真是问题!
而且很多朝中大臣的利益牵涉其中,一变,则牵一发而动全身,那将是整个朝野的震动,除非王承恩真准备与满朝的大臣为敌!
看着崇祯用满怀期待目光看着自己,王承恩心头一震,罢了、罢了,历史上那次变革不会损害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王承恩害怕得罪人吗?
“臣以为,民以食为天,若要抚民,非粮不可。将地赋税由上缴粮食转变为现银兑换,虽能为朝廷节约人力、物力,实际却为民患弊端!”
“百姓为上缴赋税,粮多的时候不得不贱卖抵税,不法商贩在粮多季节低价收购,粮少季节高价抛出。实则是肥了不法商贩口袋。”
王承恩话音一落,崇祯及大臣们心中大惊,这太监竟然大胆至真敢动‘改变赋税方式的念头’!
王承恩既然开了口,自然就不会再藏私,反正说了出来,他就准备说完,以自己在崇祯心中的地位,就算崇祯不接受,也不会受到责怪,谬论误国,王承恩这套可是几百年后对明朝民患的经验总结!
王承恩继续道:“臣有三条,若行可治本!其一,各州、府、县设粮所,收纳百姓粮食为赋税,到春东夏三季粮少时卖出粮食,所得税银上缴朝廷。严厉惩处投机倒把商贩;其二,重核各地地租,杜绝拖欠,有意拖欠者,其地收归朝廷国有,征收难民代耕;其三,对反军平常军士以安抚为主,只惩首恶!”
王承恩这三条一出。满堂大臣无不变色。前两条明显就是针对大部分人的。那些低价收粮。高价抛售地不法商贩,谁没跟朝中大臣有点明里暗里的联系!
最要命的还是第二条!重审地租,这可跟满朝皇公、大臣息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