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第3/4 页)
善率领一万人投降,于是石达开部的太平军兵力进一步减弱,石达开本人疲于奔命,振兴无望。
黄淳熙的部队于6月19日在四川东部的姚店遭遇蓝李所部。
湘军锋芒正锐,见起义军胆怯,更加不放在眼里,朝着壁垒直冲过去。起义军立刻撤退,只有少数人凭借壁垒发射小枪。湘军军士大笑不止,扔火焚烧壁垒。起义军大乱,自相践踏,几千人阵亡。
这一仗,几万名起义军一战即溃,四川人惊叹湘军是神兵。 。 想看书来
1861年,咸丰十一年(10)
老湘营第四旗营官刘松山于6月20日率部进攻徽州,太平军弃城逃走,湘军得到太平军储备的大米,可供两个月的军粮。
二十八岁的湘乡人刘松山得到曾国藩赏识,奏荐他升任副将,以总兵记名。
刘松山在二十岁就到王錱的老湘营当兵,八年来一路升迁,现在崭露头角,将会得到更大的重用。
206
被黄淳熙击败的蓝李顺天军,从定远向西北方撤退三百里,于6月20日抵达潼川。部队企图渡过涪江,不料江水上涨,无法过渡,只得与增援部队一起驻扎二郎场。
黄淳熙所部于6月21日追到潼川附近,派出三批哨探,侦察起义军的去向。当地人说话比较夸张,都说:“走得很远了,追不上了。”后来哨探发现顺天军还在二郎场。回来报告时,已是半夜。
黄淳熙担心失去顺天军的行踪,命令军士们带上粮食,五鼓开拔。部队持矛扣枪戒备,等待命令,准备发起攻击。但是军官调度发生了问题,接受命令在后的部队先到目的地,最先收到命令的反而后到。部队次序颠倒了,前锋浑然不觉,悄悄行军,向前突进,黄淳熙带领三哨亲兵随后。
顺天军听说湘军将要杀来,也在夜间开拔。行军七八里,两军在燕子窝相遇。
内战爆发以来,清军将帅每到一城,便会命令部队扎营休息。审查形势以后,再行开拔。湘军行军虽然迅速,也不愿连日行战。尤其是大帅曾国藩主张稳扎稳打,规定每天行军不得超过三四十里。但黄淳熙却是个例外。1859年夏天他跟随大将李续宜援救宝庆,见李续宜行动迟缓,早就愤恨不齿。所以他自己率部行军,总是昼夜兼程,追赶逃敌。
同时期的清军将领当中,只有僧格林沁和多隆阿经常驰骋几百里,追逐逃敌。不过,僧格林沁的无间歇作战多半是尾追,而多隆阿则是随机应变,非其他将领所能预测。黄淳熙与他们两人不同,总爱雷厉风行地连续攻击。三人的结局都是受伤曝尸,那些老成持重的将领,都很乐意用他们的实例教训部属。
二郎场这一仗,黄淳熙由于性子太急,吃了大亏。两军刚刚交手,顺天军便向后撤。黄淳熙没有疑心,不待后队赶上,便挥军前进。到达二郎场时,只见顺天军分别从两旁登山,严阵以待,便知道中了埋伏。
但是,这时撤退已经来不及了,黄淳熙只得将部队分为三路,左路和右路搜寻伏兵,中路直接挺进。四山顺天军一齐杀出,号角声响彻山野。三路湘军大惊,回头就跑。黄淳熙见部队失势,也很吃惊。
黄淳熙催马上前,堵截逃兵。马蹄陷在泥淖中,无法前进。他弃马步进,却无法制止溃兵。黄淳熙拔出佩刀,坐在地上,怒目直视,顺天军冲上来,一通砍刺,黄淳熙顿时失去了脑袋和手臂。
湘军后队听说主将战死,连忙扎营自守,惴惴不安地度过一晚。所俘的战马在夜晚嘶鸣,担心顺天军听到,便将战马全部杀死。
云南籍将领唐友耕率部赶到潼川,解了潼川之围。顺天军无心恋战,乘胜急渡涪江,登上北岸,撤往潼川西北六十里外的绵州。唐友耕因功被提拔为副将。
黄淳熙来得快,死得快,胜非胜,败非败。这个江西人性情豪迈,胆略过人,以持重为耻,以猛进为荣,孤军深入四川,自然难免闪失,铸成终身之恨。
不过,周绍涌的川东顺天军从此破散,而湘军后来越战越强,有了百营兵力,仍然是因为作战双方的战斗力差异悬殊。
207
黄淳熙死后,骆秉章率部从万县赶到顺庆,提拔曾传理,让他以附生的身份统领黄淳熙的部队。萧启江旧部仍然由萧庆高、何胜必与胡中和率领,号称湘军三统,骆秉章命令他们开往成都以北一百多里的绵州,在那里会师。
顺天军按照分工,蓝朝鼎率部攻打绵州,他的部属分别驻扎在成都周边的绵竹、什邡、罗江和安彭一线。李永和率部攻打成都以南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