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页)
看陈晓峰还是不放心就解释道:“阿峰,拍戏花钱基本上也就是组建剧组花钱,除了仪器、道具、几个主角和几个片场主要负责人的片酬,其他哪还能花多少钱。剧组组建之后,也就是开机之后每天的饭钱,和片场小工每天的劳务费。”
王金给陈晓峰算了一笔详细的账,“咱们就算拍戏时间一个月来说,开机后剧组30个杂务,一人一天100来算,一个月也才9万;就算没人按一天100的消费来算,一天最多5000,一个月剧组花费也就15万。除此之外就是演员和导演的片酬了,这部戏阿峰你自己投资的导演片酬也就免了,主演又都是新人,四个重要角色每人2万都是多的了,其他那些龙套多了加起来也就是几万块搞定。阿峰,你算算,五六十万就足够了。”
看着陈晓峰一脸轻松,王金又小声对陈晓峰说道:“阿峰,在香港,其实一部戏,主演是占了投资的很大一部分的,然后就是搭景,特别是需要取外景的话更花钱,但是你这部小成本不需要这些,新人出演,然后又是海滩,又是学校,都不怎么花钱。所以,你就放心吧。”
陈晓峰也有些明白了,现在还是82年,一部电影一般投资也就是两三百万,电影票房过五百万就是大卖,而去年香港的票房也才打破1500万的票房记录,而且全年超过1000万票房的影片也是仅有一部,也就是许贯文自导自演的票房冠军《摩登保镖》。
此时,香港的明星片酬除了最高的许贯文是100万,其他顶级明星也就是三五十万,一线明星二十万,二线明星十万,其他也就是几千到几万的片酬了,所以陈晓峰五六十万拍一部电影虽然算是小成本,其实也不算小了。
而且,香港的电影不像好莱坞一部片子拍几个月一年,这个时代的香港电影一向是拍摄速度快,能室内搭景就室内搭景,能室外搭景的室外搭景,没有必要是不会专门去外地取景,所以一部片子的投资中也就主演和导演的片场高一些,有些甚至影片的片酬都超过投资的二分之一或是三分之二,这也是后来香港电影快速衰落的重要原因,投资的钱都拿来给主演了,用很少的钱真正拍戏,拍出来的电影有人买账才怪。
第三十二章 拜神开机
想明白了这些,陈晓峰也不再担心了,随后问道:“金哥,这段时间怎么没有看见发哥呀,我电影就要开机了,还准备请他过去压阵呢。”
“阿发好像要准备参加什么金像奖。”王金也是有些疑惑,这个什么金像奖是什么玩意,自己也不是太清楚,似乎是今年才举办的,不是太出名,台湾金马奖倒是很出名。
“哦,金像奖呀,那是好事呀。”陈晓峰也是替发哥感到高兴,他却不知金像奖是今年才开始举办的,还没有什么名气,他还以为金像奖在香港已经很有名了呢。
1979年,一份日后成为香港电影界权威杂志的《电影双周刊》诞生,从事电影界报道、评论的创作。当时香港电影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在亚洲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却没有自己的电影节,甚至没有电影人自己的官方组织。《电影双周刊》以其对电影事业的关注和责任感,组织了一群电影人进行年度优秀电影和优秀电影人的评选,并从1982年开始,与香港电台合作举办正式的颁奖典礼。
而且此时的金像奖也只设立了五项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剧本奖、最佳男演员奖和最佳女演员奖。
“切,又不是台湾金马奖。”王金不屑一顾的说道。
陈晓峰也没有再说什么,既然发哥在忙,那就问一问眼前这胖子,“金哥,要不你去给我压阵?”
“不去,有什么好压阵的,你那片子又不需要演员什么演技,随便演随便拍就可以了。”
看着王金要走,陈晓峰又突然想起来了一件重要事情,“金哥,你能不能帮我找一些有关香港院线和票房分成的资料?”
“小事儿,下次见面给你,我走了。”说完也不给陈晓峰再阻拦的机会,王金就走了。
……
1982年2月25日,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壬戌年(狗年)壬寅月己卯日,宜出行。陈晓峰来到香港的第二个年头,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正式开拍。
中国人迷信,香港人更迷信,开机必须要拜神。
开机为什么要拜神?
这是因为以前拍戏拍的通常通常是名人传,再不就是神话或者有时候剧情会触怒地方神或者触怒好兄弟以及等等的原因,所以都会在开镜之前来个拜神仪式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