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部分(第3/4 页)
往因为拉弦而浪费的时间以及人力,从侧面增强了了弓弩的射速以及性能。
还有许多类似的原因,世人也知道这些弊端,但他们不知如何解决。恰好这正是杜荷一展所长的地方。
接下来半咋。多月的时间里,杜荷都泡在了科技院、军器监,将大唐所有的攻城器械中存在的一些特有的不实用的毛病,都找出来,用后事的知识解决,并且改进,大大的增强的这些攻城器械的威力。
至于军营,那里有罗通、王德正与刘仁轨三人,也不用太操心。平时问过一下足矣。
值得一提的就是刘仁轨,这家伙不愧是宰相才,这加入军中还没有一个月。已经凭借出色的干略得到了军中上下所有人的一致好评,以文士身份,融入了军营中,成为了飞骑的一份子。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大唐帝国这战争机器迅速开动起来,在一套合理有序的制度下,兵马、粮草、器械、马匹等等物质一切到位。
出征的日子指日可待,杜荷也空闲了下来。利用这余下的时间陪陪家人。
他陪长乐渭水垂钓,陪李雪雁在原野上纵情奔驰,痛痛快快的玩了两天。
在出征前的最后一日。带着长乐来到蔡国公府,打算利用剩余的时间好好的陪陪母亲章氏。
章氏也明白杜荷的孝心,母怀大慰。杜如晦下朝以后。也加入了其中,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吃了一餐晚饭。
当夜,在杜荷打算回驸马府的时候,却听杜如晦道:“二郎随为父来一下,为父有几句话耍对你说!”
”
贞观十一年,十月中旬!
在这一天,正是大军出征之日。
大唐帝国的君王李世民诏令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左屯卫将军姜行本为副总管。番将阿史那社尔为交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八万及突厥、契芯两万之众征讨高昌,也在同一天向天下发布征讨讨高昌的诏文。
诏文是大学士奉文本亲笔挥撒而成,洋洋洒洒一千余字,文笔流畅。辞藻华丽。不但历数狗文泰乔装马贼抢杀商旅、妄自兴兵,图谋不轨等等十余条大罪,还对高昌王臣百姓晓以利害,让他们识相的弃械投降。大唐将既往不咎。
当然这仅仅只是表示一下大唐的宽宏大量,所以根本不指望高昌王鞠文泰会吓得立刻投降。
在承天门外,李世民亲自检阅了出征的十万大军。
为了这一战,大唐出动了整整十万大军,比抵御吐蕃时派出的兵马还要多,可见对于这一战。李世民是何等的重视。
在李世民慷慨激扬的演讲下,十万大军带着大唐的荣耀,浩浩荡荡的往西方开去。
在途径城门的时候,杜荷遇到了送行的家人。
有过了第一次,这第二次章氏已经做足了心理准备,并没有第一次的伤感。但眼中那殷殷的期盼爱子平安归来的情感,却是有增无减。长乐、李雪雁的想法表现也是一般。她们没有哭,只是笑着送他离去,真诚祝他早日凯旋而归。
杜如晦道:“二郎,记得为父昨夜的话!”
杜荷明白的点了点头。
在人群中,杜荷也如第一次出征一样,看到了武媚娘,对她招手招。在得到她甜美的回笑后,快马追上了队伍。
十万拥有一流军事效率的虎狼之师,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来到了玉门关。在这里驻扎了下来。
侯君集在玉门关内召开了此次
议事厅内,诸将齐聚!
侯君集、薛万均、姜行本、阿史那社尔等人都在。
侯君集目光扫视厅中诸将。落在杜荷身上的时候,眼中透露着丝丝寒意。在环顾望了一圈后,方才道:“都是熟人了,这客套话我也不多说,想必诸位都听过杜将军的高昌五利吧”。
诸将相继点了点头,杜荷的高昌五利,早已传扬开来,不再是秘密。
阿史那社尔道:“我到过高昌。在那里呆过数个月,高昌的情形如杜将军说的一般无恙。”
侯君集道:“我观这“城、民、财、援、道。前四类,不足为惧,唯有道”有些让人头痛。这玉门关外的一片荒漠,极不利大军前行,过了荒漠,从伊吾边境到高昌边境有四百多里地,这里同样险峻。所以,我认为应该派遣一支军队作为先锋大军,在前方开路,诸位以为如何?”
这深入异域,先锋大军是必不可少的,也无人提出异议。
阿史那社尔站了出来,高声道:“侯将军,在下阿史那社尔熟悉地形。愿意当此先锋职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