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1/4 页)
不及。火用木炭、芦苇为佳若发汗药,必用紧火、热服。攻下药,亦用紧火煎熬,下消黄
再煎,温服。补中药,宜慢火,温服。阴寒急病,亦宜紧火,急煎服之。
——校点本第一册,第56 页
这里强调煎药须分“紧火”、“慢火”、“急煎”、“再煎”,不可“太
过”、“不及”,都是用模糊的语言作量的规定,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取火
煎药最好用木炭、芦苇、枯竹,它关系到火候与药物质量的关系。因为这类
燃料火力不猛,易于控制文武火候。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
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观夫茶
味之美恶,饭味之甘餲,皆系于水火烹饪之得失,即可推矣。是以煎药须用
老成人,以深罐密封,新水活火,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火用
陈芦、枯竹,取其不强,不损药力也。”(校点本第一册,第419 页)由烹
饪之得失,决定茶饭之美恶,类此而知“先武后文”煎制得法,药方有效:
“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足见火候同药效之间存在量同质的相互关系。
用陈芦、枯竹取火,之所以不损药力,正是利用其武火、文火易于控制调节。
取火物的质量,影响火力和药物的质量,如此论述,饱含朴素辩证法的质量
观。
李时珍在论述处方配药、因人施药、焙制方药问题时,处处考虑到量和
质的辩证关系,坚持质与量辩证统一的分析方法,对传统哲学中质量相互转
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作了生动地运用与发挥。
五、执常御变的常变统一思想
“常”和”变”是李时珍经常运用的哲学范畴。中国哲学史上,“常”,
反映事物的常规性,即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变”,反映事物的变动性,
即事物发展的特殊表现。李时珍不管论病、论药,经常考虑一般的、普通的
原则,在特殊条件下如何具体运用。坚持辩证的思维方法,反对不知权变的
形而上学。
李时珍告诫人们,随着社会的进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医药卫生条件多
有不同,医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药物也古今多异,绝不可以一般原理
原则,硬套千变万化的病变,用一种药方普治百病;患者或生豪富之家,或
生贫贱之家,虽同病亦须异治;人们的脏腑总有偏胜,就病施药不可一概而
论。医家的医术高明与否,全看能否执“常”以应“变”。
就药物而言,五味四气是固定不变的,但不同药物相反相成,千变万化,
未可执一;同一药物,有人用之如神,有人用之无效。常中有变,变中有常,
药理奥妙,运于一心。患者虚实有别,用药亦当有异。药物归经各遵其常,
但可随配伍不同而改变其归经,此又常中有变。医家若不精通“常”与“变”
的辩证关系,犹如盲人骑瞎马。李时珍论医、论药,常能医药结合,知其常
而窥其变,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掌握必然以驾驭偶然,真所谓常谈中见妙理,
死法中知活法。格物以穷理,通权而达变,后之名医国手无不为之折服。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一逆一从,或正或反,这就有常有变。正治,
逆病证用药,是常;反治,从病症用药,是变。所以李时珍说:“虽然岁有
四时,病有四时,或春得秋病,或夏得冬病,神而明之,机而行之,变通权
宜,又不可泥一也。”(《四时用药例》校点本第一册,第74 页)主张坚持
辩证的常变观,克服“泥一”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
同一病证的患者,年龄有少、壮、老之别,血气有盛、衰之分,对证投
药当区别对待。李时珍引用张仲景的思想予以阐述道:
凡人少、长、老,其血气有盛、壮、衰三等。故歧伯曰:少火之气壮,壮火之气衰,盖少
火生气,壮火散气,况衰火乎?故治法亦当分三等。其少日服饵之药, 于壮,老二时皆须别处,
决不可忽。
——校点本第一册,第5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