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2/4 页)
二十六日凌晨,“海龙”号的拖拽式声纳发现了大隅海峡里的几个可疑目标,随后又探测到了出现在土噶喇海峡里的两个可疑目标。调整巡逻线路后,“海龙”号在二十六日上午八点左右确定从大隅海峡进入的是四艘“苍龙”级,土噶喇海峡里是两艘“亲潮”级常规潜艇。
以一敌六,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虽然“海蛇”号有六具鱼雷发射管,可以同时发射六条反潜鱼雷,但是只有两条火控线路,只能同时引导两条线导鱼雷。在攻击常规潜艇时,一般用两条鱼雷对付一个目标,因此很难同时攻击六个目标。
再说了,当时局势还没有失去控制,萨非墨没有收到主动攻击的命令。
他能做的,只是监视由这两条海峡进入东海的日本潜艇。
接下来,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土噶喇海峡里的两艘“亲潮”级没有进入东海,而是在即将离开海峡时转向,绕过口之岛后向南去了。
受岛屿阻挡,“海龙”号跟丢了这两艘潜艇。
直到二十七日,萨非墨收到周渝生发来的消息,在冲绳岛附近的041型发现了两艘日本潜艇。
显然,这两艘潜艇去了冲绳。
问题是,四艘“苍龙”级没有改变航线,从大隅海峡进入东海后就以四节的巡航速度向西南方向航行。
这个速度,能大限度的降低潜艇发出的噪音。
不可否认,“苍龙”级是非常先进的常规潜艇,特别是从第五艘开始,用日本自行研制的氢氧粒膜燃料电池替换了“斯特林”发动机之后,巡航噪音进一步降低,丝毫不比041型差。
只是,潜艇的噪音水平具有方向性,在某个方向上会特别明显。
比如潜艇的正后方。
因为率先发现对方,还及时机动到位,在日本潜艇靠近时,还关闭了推进器,所以“海龙”号轻而易举的咬住了四艘日本潜艇。
跟踪了几个小时,到二十六日傍晚,萨非墨发现了问题。
四艘“苍龙”级没有分开,而是排成较为整齐的编队,航向也没做调整,似乎并不担心在同一海域游弋的中国潜艇。
难道日本艇长这么有信心?
深思熟虑后,萨非墨觉得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如果四艘“苍龙”级不是从大隅海峡进入东海,而是去了冲绳岛,很有可能悄无声息的进入战区。
原因很简单,大隅海峡的海文情况产生了影响。
作为第一岛链上重要的海峡之一,大隅海峡北面是九州岛、南面是大隅诸岛与种岛等岛屿。冷战期间,大隅海峡是西方集团封锁红色海军的主要战场之一,超过四成的苏联潜艇从此进入太平洋。
对于从东海进入太平洋的潜艇来说,大隅海峡是一条理想通道。因为北上的黑潮在此分道,一路流往朝鲜海峡、进入日本海,另外一路则经大隅海峡进入西太平洋。在黑潮的带动下,潜艇可以关闭主推进器,以三节左右的速度悄无声息的航行。
对于前苏联海军那些噪音巨大的核潜艇来说,大隅海峡绝对是理想之选。
为了对付前苏联的潜艇,冷战期间,美国与日本在大隅海峡的海底铺设了数百具噪音监测器。
只是,对于从太平洋进入东海的潜艇来说,就没有这么理想了。
因为海峡的平均水深不到一百米,所以潜艇无法深潜避开黑潮。在强大的黑潮面前,潜艇要想达到四节的巡航速度,就得以七节的速度航行。在海峡窄处,黑潮的流速加,潜艇甚至得把航速提高到十节左右。
这个速度,使得潜艇的噪音明显增强。
不然的话,“海龙”号也不可能在几十公里之外探测到四艘“苍龙”级。
此外,自身噪音增强后,潜艇的被动探测能力将明显减弱,日本潜艇很难发现远处的“海龙”号。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肯定会让日本艇长感觉良好。
问题是,四艘“苍龙”级为什么不分开行动?
虽然几十年来,常规潜艇遵循的仍然是“狼群战术”,特别是在正规海战中,集中行动的常规潜艇远比单独行动时强大得多。在第二次朝鲜战争期间,中国潜艇能够多次取得惊人的战果,与集中行动不无关系。但是“狼群战术”不等于要让所有潜艇一起行动,特别是在搜寻目标时,每艘潜艇都是“头狼”,在发现目标之后再集中行动,以集群攻击的方式瓦解敌人的反潜网。
在狭窄的东海,四艘“苍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