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1/4 页)
们学习,但却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
外国语言,在国内并没有相应的语言环境,即使硬要中华的小孩学习,都不会有多大的提高。这点,在后世的教育中就可以看出。不少人即使通过了英语四级乃至六级,但要他流利的与外国人进行沟通、交流,他的外语能力往往仍然不如一名外国十岁的小孩。
选修课的内容有外语及音乐、美术等,主课有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八个课程,但这些课程并不是一开始就全部开设的。
从一年级开始至三年级,开设的只有语文、数学,到了三年级,开始有政治课,但也是很简单的,只进行荣辱观和国家观念这些较为简单,但对于小孩来说却是必要的课程。
结合荣辱观及国家观念的教育,三年级开始开设地理和历史。但一样的,也是很简单的,主要是结合国家观念,历史方面给小孩子讲述中华国屈辱的历史和历史上中华国强盛的事迹,地理方面就讲述中华国的幅员分布、物产等,以及近年来欺负中华国的几个国家的地理及世界地理概况。
三年级开始直至四年级的地理和历史课程都是很简单,不求学生们学习得系统、完善,但求给孩子们留下一个印象,激起孩子们学习历史地理的热情。从五年纪开始,就开始系统的进行历史地理课的学习,利用四年的时间让孩子们充裕的把历史地理学习完。
自五年级开始就增加了物理、化学课程,不过一样是很简单的,几个负责教育体制建设的战士甚至打算,就拿十万个为什么里面的一些物理化学现象来作为教材,让孩子们通过这些学习,培养对物理、化学的兴趣。
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好的学习。
实际上,从孩子们的心理进行分析,十岁左右年纪的孩子,就开始对自己所不明白的东西感兴趣,开始他们总是提问,以问到大人觉得厌烦的提问式方式进行他们独特的学习。
此时要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不是就一个现象一个现象的解答问题,他们是没有耐烦心的。因此,关键是要引起他们的兴趣来,让他们带着兴趣去学习,那样才能真正的学习进去,掌握应有的知识。
六年级开始,进行系统的物理、化学的学习,利用两年的时间,让孩子们大概的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及一些物理、化学现象。
在这两年的时间里面,学校就通过孩子们的表现,来区分他们对物理化学的兴趣,如果没有兴趣的,那么就不再勉强,从八年级开始,让不想学的转而在地理、历史上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如果有兴趣的就让他们系统的学完整个物理或者化学课程。
八年级同时也进行生物课的学习,利用三年的时间把生物课传授完毕,在此之前,九年级的时候,会有一个意向调查。如果不想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在语文、数学、政治必修的情况下,可以抛弃其他学科的学习,转而学习一些他喜欢的、实用的课程;如果打算进行大学进行学习,那么他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科,在此时就会进行相应“学前”试授。
其实,这只是一个意向而已,战士们(或者说教育家们)也知道,实际上会有很多孩子在是否进入大学的最后的关头,还是会再进行选择的。所以,最终的结果还要根据孩子们的学习来决定。
这就不得不说说将来的升学制度。
战士们经历过那些书山题海的应试教育,都知道,或许就是在考试前,学生们才真正的看了书,才看得进书。因此,考试不是问题的根本。
问题的根本在于,我们把一起两起考试看得太重,似乎只有那一起两起考试才是真正区别精英与庸才的方法,才能选拔出人才来。
这是极端错误的!
事实上,这是中华国在后世教育体系僵化,各学校开始官僚的体现。我的学校就不允许你来插手!你的学校我就不放心,但没有出问题,也不会真的去你的学校去调查,而一旦出了问题就一口咬死,此后该校学生的保送资格就开始动摇。
这样,就靠着应试教育,学习认真的学生们犯了并不是学习上的错误,却往往就影响到了他进一步的学习。如果一紧张没考好,就没法上得了喜欢的大学;如果填志愿出了点偏差,也没法上;如果……
太多的如果,抹杀了太多的人才。
而且,作为应试教育,往往就忽略了基本的素质教育,这也是后世中华国的一大弊端,这早就了许许多多的书呆子一流,当他们真正出到社会,反而不如那些一贯学习不怎么认真的学生更能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