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1/4 页)
包老师看看他们,咳一声:“别跑题,改革才是重点吧——江老师,你那可是重中之重,据说这个王老师就是教语文的,肯定从语文课开始下手!”
江宁喝口热水,环视办公室各个角落:“都看着我干嘛?改个革嘛,再怎样语文课也逃不过读读写写么!”一众张王李赵老师闻言,纷纷点头,埋头到自己的作业本和教案后面去了。
嘴上说着无所谓,心里其实一直惦记着。
上完课,留一点造句的作业下去,刚想拎起教案本走掉,忽然蒋平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你生病了么?”
生病?没有啊。江宁一愣,余光扫到她家儿子,那小家伙瞬间抬起头来盯着她,两眼闪亮亮的。坐在前排的欧阳春也跟着点头:“是哦,江老师好像没有什么精神呢,是太辛苦了吧。”
“想太多了你们,赶紧去水房洗把脸,再到操场上溜两圈清醒清醒,下节课虽然是思想品德,也至少要保持听讲状态不许睡觉!”江宁挥别孩子们,正要回去办公室,欧阳春拿出个本子:“老师这是我额外多写的造句,您给看看好不好?”
刚看两行,门打开,外面是一脸严肃的语文组长。
组长瞄了一眼,吩咐道:“小江你赶紧去放下东西,过来开会。顺便叫上四年级的吴老师。”
“哦,”江宁点头答应着,“到哪开会啊?”
“——四楼校长办公室!”组长似乎有点不太高兴,甩下话就走了。
三年组和四年组分别在二楼走廊的两端,江宁指点完学生,放下东西,去喊上吴老师之后再赶去校长室,全校的主要科目教师已经到齐了。她们也赶紧找个角落坐好。
“介绍一下,这位王延龄王老师,是非常优秀的教师,有着多年的从教经验,尤其是教学改革方面的观念非常先进。他是82年从省师范学院毕业的……”赵祯开始介绍新来的王老师,底下的老师们也暗暗打量着这位小学教育界名人。
吴老师轻轻推一下江宁:“哎我听说过他,不是叫王安石的么?改名了啊。”江宁想:这些事我怎么会知道?
旁边戴着圆眼镜的孙老师听见这句,小声插话过来:“他脾气太坏,得罪人太多啦,也许想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呢。”吴老师听了赶紧摆手:“别那样讲!他还是挺好一人的,就是比较坚持原则嘛。”
孙老师瞅了吴老师一眼:“不是看上他了吧你?跟你讲,这样脾气的男人可不能找,有你的气受呢!”
“哪跟哪啊——”小吴有点急,“赶紧好好听校长说吧,到关键的啦。”孙老师看着她推一下眼镜,叹气,转回去记笔记。
这边江宁倒是一直在打量王延龄,长相倒是平头正脸的,不过确实一看就是那种认准一个方向、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的家伙。且看那衬衫领口扣得多么严实就知道了,多读点人物传记就知道——越是坚持旧贵族式礼仪的人,一旦搞起革新来就越是疯狂。她总觉得,最飘渺玄奥的思想都诞生在苦行僧式的人物头脑里。
王延龄给大家见过礼,开始半聊天半介绍地普及他的教改思路。看赵祯频频点头的样子就知道这将是一场彻底的变革了。
确实,虽然北一小学一直霸占着本县最优的位子不倒,不过逐年来与其他学校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尤其是隔壁街区的向阳,做为一所新兴的民办学校,势头极盛,本地富贵人家已经开始把孩子送到那里去享受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更加国际化”的课程设置。
“……没错,我县是文化重镇,我校的校史可以追溯到宋代的着名书院。可是就算有着再悠久的历史底蕴也不能坐吃山空……”江宁觉得这话倒是有理,可是说得久了点。转两下笔偷瞄四周,房间另一边的第一排,包黑同志很兴奋地在写字,不知在做会议记录还是想到了什么数学题的解法。
终于讲到了戏肉。江宁听了一阵子,拔开钢笔帽,在小本子上写:
第一,按学科重分办公室——这是马上就要实施的。
第二,定期的教学评比,考量标准参照XX、XX、XX等名城名校——这个涉及到奖金问题,也要注意。
第三,在高年级增设英文、微机课程——这与儿子的发展密切相关。
第四,考虑设置实验班……这是比较有争议的一项。在场老师们讨论得很激烈。谁也无法否认孩子们各有各的优势方向,也许分别培养会更好,可是这么早就划分实验班,很容易给人以“三六九等”的印象,而且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公平,一定会出现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最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