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的。同样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并且可能比另一种做法来得更有效。
今天随侍和尚接待客人的是一位净人。这位净人小小年纪,就有很坚固的道心,在僧团中一直很用功地学习佛法,任劳任怨护持常住。他很会思维,每次反省问题都很深刻,并且善于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这也许和年纪轻、在社会上受染污少有关系,能够童贞出家本来就是宿生的善根所致,能承事善知识更是生命中不可多得的因缘福报。
他常常被安排做清扫丈室、随侍和尚接待客人等能够有机会亲近善知识的工作,所以对于泡茶这件事还是有些经验的,虽然没有学过正规的茶艺茶道,也晓得些起码的流程。不过这些经验,不是凭空来的,也都是来自师长善巧的教授。比如今天早上,和尚在浏览博客的时候,他刚好在旁边,和尚就叫他一起看,和尚指出关于泡茶方法的段落,让他阅读。小净人领会到善知识的用意:希望他通过读这些文字,从别人的经验中学到自己应学的部分。
事后他说,和尚教导弟子很善巧,因材施教,因根性施教。和尚从来不对他说,你应当怎么做,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他,别人是怎么做的。同样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并且可能比另一种做法来得更有效。
反省我们自己,常常说话口无遮拦,不加思维。有的时候,我们会认为“为人爽直”就是说话直来直去不转弯,甚至还常常引以为豪地说:“我就是直性子”。可是无形之中,和他人造下违缘,自己还不知道。记得几年前写过一份心得总结,其中在描述一个境界时,用了“感觉自己和他比较相应”这样的话。善知识看到后,提醒我说,这句话看起来略略有些伤人,当时自己还不太理解,想:我和某人相应,说明宿世和他有相近的善缘,关别人什么事呢?后来慢慢反省到,是自己心胸不够宽阔,只能接纳与自己习气相应的人、事。对于其他的人、事,就看成是“和自己无关”。而真正佛菩萨的境界,是于一切有情予乐拔苦,没有一个众生,不在佛菩萨的救度范围内。固然现在自己还没有如理如量的菩提心升起,但是见贤思齐,努力种因,终究会在不断的积累下,成就菩萨智慧花果。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小偷教子
原题目:《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2006…12…22
核心提示
和尚23岁当方丈,如此年轻就承担起广大的事业,其所承受的压力,是鲜为人知的。“如果想要等到自己能力够了再去承担,那永远没有这一天。真正的承担靠的是发心,在发心承担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能力。”
几位外出受戒的法师,前天受戒功德圆满,回到寺里——比丘僧团的队伍又增加了新的力量。今天下午,新受戒法师在寺院各个殿堂礼拜后,到丈室拜见和尚。
不由得想起了三年前,几位法师随和尚从南方初来北京,还没有找到龙泉寺这个道场,法师们就在城里的柳芳精舍居住。那时,大家对于未来的弘法事业将怎样开展,头脑里完全没有概念。和尚当时在佛教协会的工作非常忙,也不能时常和我们在一起。并且,大家出家的时间不长,也觉得自己在信心和学修方面都还需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不断增长。面对这样一个开创性的局面,我们对自己能否承担好自利利他的佛法事业,心中模糊不清。
一天,和尚来到精舍,为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盗贼,希望子承父业,于是天天向自己的儿子传授偷盗的方法。有一天晚上,他带儿子潜入一户人家,摸索到一个箱子,老盗贼把箱子打开,叫儿子到里面去拿东西。结果儿子刚一进到箱子里面,老盗贼就“啪”地把它关上,并且上了锁。他跑到外面大喊:“捉贼啊!”惊动了这家的主人后,就飞快地逃开了。
且说箱子里的小偷,焦急万分,一边埋怨父亲狠心,一边又要好好地想办法,以求顺利脱险。最后他急中生智,想出在箱子里学老鼠叫的办法。这家人听到箱子里有窸窸窣窣的声音,很奇怪,便打开箱子察看。就在箱子被打开的一刹那,小偷一个箭步蹿出来,吹灭了房间里照明的蜡烛,飞也似地逃走了。
回到家里见了父亲,小偷气急败坏地质问父亲,为什么要这样置他于死地,老盗贼平静地笑笑,说:“你学到手了,可以出师了。”
在那样的因缘下,和尚讲这个故事,是什么用意?
和尚告诉我们:“如果想要等到自己能力够了再去承担,那永远没有这一天。真正的承担靠的是发心,在发心承担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