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2/4 页)
握这一点,是重大的突破。
上述邓的这些观点,正如同毛泽东当年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一样,会被教条主义者视为奇谈,看作离经叛道。邓强调,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必须加以发展。他说:“过去我们以农村包围城市,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一点在马克思主义书本里是没有的。现在我们还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里有继承的部分,有发展的部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191页)
264
42胡绳文集
马克思、恩格斯的书本上讲的,只是对将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设想。由于他们总结了一代代先进人士对于社会主义的想望中的合理成分,特别由于研究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所以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设想是具有科学性的。但他们的设想只能是勾画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大概的轮廓。
列宁虽然有社会主义的初步实践,但也还不可能对建设社会主义提出比较系统的意见。邓说:“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
(《邓小平文选(1975—1982)
》,214页)
如果搬用充分发达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概念,即使这种概念是完全正确的,来代替对社会主义建设长过程的探索,可以肯定地说什么事也做不成。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走社会主义的轨道,但是不能死守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概念,把它当做我们当前的行动纲领。要善于根据国情,采取各种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办法;如果不这样做,我们的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发展起来。
我们按抽象的标准来划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因此而吃的亏太多了。我们曾以为,既然是搞社会主义,那么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的任何东西都应该拒绝;又以为,只有按社会主义的完整模式做,才能算是社会主义,如果不符合于社会主义的标准的,就应该拒绝。
曾经流行过的“兴无灭资”
的口号,就是在这种精神下提出的。邓说:“现在看来,这个老口号不够全面,也不很准确。有些同志因为没有充分地调查和分析,把我们现行的一些有利于发展生产、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改革,也当作资本主义去批判,这就不对了。”
(《邓小平文选(1975—1982)
》,298页)
265
胡绳文集542
三 改革——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在它一产生以后就是完全成熟的,十分完美的,不可能不在其生长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各种变化。这种情形和人类历史上已往经历过的各种社会形态是一样的。
无论哪一个国家的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和资本主义制社会,都不是自始至终一成不变的。阶级剥削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在感到自己统治的社会发生某些弊病,需要在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若干方面实行某些改变,毅然采取行动,促成这种改变,这就叫做改革。在阶级剥削社会中,革命和改革的不同在于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而改革一般是由统治阶级发动的;革命如果取得成功,则其结果是由一种社会形态转变为另一种社会形态,改革则一般是在同一种社会形态中的变革(由于改革而导致社会形态的变革,例如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在人类历史上也是有过的。这是因为前后两种社会形态虽然不同,但毕竟都是阶级剥削制度的社会)。
在美国经历从1929年起的严重经济危机时,其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实行的“新政”就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比较重要的改革。罗斯福的“新政”在开始实行时,就引起了世界各国舆论的注意。
当时对它有种种不同的评论,有人甚至认为罗斯福是把资本主义改造成社会主义,但实际上罗斯福所实行的只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的一种改革。这种改革确实使资本主义还没
266
642胡绳文集
有用完的生命力度过危机而发挥出来。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产生以后的三四百年间,在各个国家中经历过大小程度不同的多次自我改革。这段历史是很值得回顾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表明,人们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的自觉性来创造一个新的社会,这种高度自觉性是基于对社会历史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