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3/4 页)
根本就没想到在城市附近设立以火车站为中心的“新城”。
中国人这么想,外国人同样也是这么想,在他们看来,自己根本就不可能跳出“沿城修建铁路”的思绪,可那里会想到自己压根就没朝那里想着,甚至就是眼前的克伦斯父子,也不过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但是,”
明白了他们这么说的原因之后,李子诚耸下了肩膀。
“汉森先生,您应该知道,我需要把一大笔钱借给政府,然后剩下的船还要拿去修铁路,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啊!
李子诚的回答只让汉森一愣,难道他就这么放弃触手可及的财政吗?
汉森被惊的还未回过神的时候,李子诚却又突然开口说道。
“不过,你们的建议,我会考虑的,也许,嗯,也许,明天**可以同你们谈一下铁路火车站的设计,毕竟我们需要在沿线城镇建立大量的火车站!”
几分钟后,待汉森一行刚一离开,李子诚几乎是急声冲着穆湘玥喊了一句。
“快,立即派人,赶紧去江苏,把这里的地给我买下来,若是晚了,咱们就要吃大亏了!”
这时李子诚显得甚至有些急不可待,自己竟然犯了一个这么大的错误,土地,现在最害怕的就是有人和自己抢购土地。
万一要是有人抢购的话,这地价不知道会被抬高到多少,到那时,只是想着李子诚便只觉头皮阵阵麻。
买地皮最怕的是什么?恐怕就是碰到有人争地皮、哄抬地皮价格了。现在连汉森这个洋鬼子都能看到,万一……
“也……也许,咱们可以从政府那里想想办法!”
穆湘玥在沉思片刻后对李子诚提意说道。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苏北沿海大都是清代刚刚解禁的盐场用地,咱们完全可以让政府直接把那地块划给咱们,已经开垦的再出价购买!”
第043章 驻京办主任(第一更)
一个大时代的浪潮扑面而来的感觉会是什么感觉?
让人窒息的、错诧的、感慨的,同样也是无奈的。
漫步在京城的街头,石板上尽是雨天时带进城的泥土,几看不到青石的本相,春季的大风一刮,虽没有尘土飞扬的模样,可空气中却弥漫着一股浓重的土腥味。
在和袁世凯达成一致之后,剩下的事情就再简单不过了,谈判交给给穆湘玥和他新近招聘的几位高级职员去做,有着袁大总统的“恩肯”和“帮助”,一切事情自然再轻松不过。
至于铁路的规划方案、施工、资金准备这一类的事情,都交给自己从美国带来的那一帮子专家去处理,至于路线勘探早在革命之前,清政府即已经勘察完成,相关的资料也已经从交通部移交了过来。
对于一直以来都柄持着“专业的事情,就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的李子诚来说,把所有的事情都甩给其它人之后,为了避开那些成天拿着拜贴,不知图什么心思的“访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离开饭店,在京城的大街小巷里游荡着。
虽说是被人“赶”出饭店,可这会走在京城的街头,李子诚反而兴致勃勃体会着一百年前的京城,感受着这1912年,尤其是那种从无法体会的大时代的浪潮。
“卖报、卖报,国学会倡……”
“卖报、卖报,中国共和研究会……”
“大同民党……”
行走的京城的街道上,不时传来报童卖报的叫喊声,几乎每一次,李子诚都会让跟在身上的阿四给自己买一份报纸,看着报纸上五花八门的报道,其中占据大多数版面的却是形形色色的政党政治宣传文章。
什么中华平民党、什么大同民党、工商勇进党、什么社会党,一个个政党、团体组建的新闻不断的映入眼球,看着这报纸上那些政治宣传政治理念、抨击时政的报纸,李子诚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再到共和制建成,突如其来的胜利冲错了人们的头脑,几乎所有人都以为万事更新,凡百事都可欣欣向荣,而最让李子诚惊讶的却是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广大的民众对于“政治”与“历史”的参与远过自己的想象,虽然这种参与是透过了一些地方上的领袖人物来实现的,但是终归是中国历史中第一次的将民众的声音与地位理论上与口号上的,抬高到了一个足够让人觉得每一个人都有自豪感与责任感的地位。
此时中国可以说正处在一种欣欣向荣的,走向民主宪政的社会**之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