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页)
使节还从海路到达过锡兰和印度南部:13 世纪80 年代南亚有十国上表输贡。1292 年蒙古船队进攻爪哇,但胜果无多。蒙古人一心想征服全世界,忽必烈多年来数次征伐叛乱的皇族西支就尤其说明问题。他的竞争对手、同是成吉思汗孙辈的窝阔台,在1268 年发动叛乱并夺取了察哈台汗国,在他1301 年去世以前对中国的大汗一直是个威胁。
三、蒙古统治下的中国
蒙古人很晚才发现被征服的汉人,无论是村民、商人还是艺术家,并未融入他们的氏族社会。耶律楚材自1230 年后负责管理中原事务,他兴建学堂、恢复科举并任用汉人知识分子。但蒙古人和女真人一样,无法继续推行辽国那种简单的二元统治,于是仿照唐、宋制度建立起各个政权机构,尤其是在首都设立了六部。此外,元朝还将中央的权力分为行政、军事和监察三大部分。省级机构的变动更大,他们仿照金人的做法由枢密院直接主管各省,这一措施大大完善了中国的帝国结构。
蒙古统治者也遇到了如何按照汉人方式进行统治而同时不失掉权力这个老问题。首先,必须让汉人承认异族的统治,为此,异族王朝就必须维护地方秩序,让汉族精英有参政的机会,同时扶植儒家思想和文化来领导士大夫阶层。蒙古的官兵显然难以负此重任,因此,元初的成功完全要归功于忽必烈的领袖才能及他所推行的儒家政策及其合作者的才智。
除了语言和社会地位之外,蒙古人和他们的臣民还有很大的不同。服装方面,他们偏爱牧人的皮衣装束;饮食方面,他们喜欢马奶和奶酪。由于草原严重缺水,蒙古人没有洗浴的习惯。他们甚至没有姓氏。他们的道德准则与汉族不同― 在汉人看来,几乎是不道德的,因此蒙古妇女便享有更多的自由。蒙古人的这些异族特性,在他们与中国之外的民族和地区的接触过程中甚至还得到了加强。他们是唯一建立了王朝的纯粹游牧民族。可以说,蒙古族与汉族在文化上差异极大,在政治上更是相差很大。此外,南宋知识分子出于对异族统治者的憎恨,往往拒绝入仕,这就更进一步拉大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距离。后世的中国史官大都把以前的蒙古征服者描绘成只知烧杀掠劫和淫逸放荡的原始野蛮人,甚至说他们体臭逼人、以尿浴身等等。
由于受到汉人的敌视,元朝的蒙古人大量任用外国人,尤其是中亚和西亚的穆斯林。马可? 波罗写道:“你会发现大汗并不是通过和平方式继承震旦的王位的,他通过武力征服才获得了这一地位,这样,他就难以信任汉人,而是将一切权力交给了鞑靼人、撒拉逊人或基督教徒,后者亦作为外国人而向元朝皇帝效忠,为大汗服务、”蒙古人建立了社会地位由高到低分别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的四民制度,地位最低的“南人”人数最多。同时蒙古统治者对蒙汉人民推行不同的法律,从而把他们的生活与汉人生活隔绝开来。大汗本人夏季驻哗上都(柯勒律治称之为“Xanadu 〃 ) ,其统治又在中华帝国的传统中增加厂高度专制集权的色彩。
元朝的社会生活
忽必烈上台伊始即下令保护孔庙,并很快恢复了儒家在前代的崇高地位,稍后他又免去了儒生的赋税。但在关键的开科取士问题上,忽必烈未能获得“南人”的响应。在北方,科举制度于1237 年后废行,南方亦于1274 年后废止,后来直到1315年才又重新得到恢复。元朝的官府中自然有不少汉人官吏,但身为儒生而升至高位者则寥寥无几。
由于蒙古人对外来宗教进行保护,这也引起了知识阶级的敌视和反对,在波斯的许多蒙古人皈依了伊斯兰教,中亚的蒙古人则信奉聂斯脱利派基督教。在中国,佛寺、道观、清真寺、基督教堂和孔庙都是不纳税的。金元时期在中原还曾出现了一些新的道教教派。这种宗教的多元发展显然是对程朱理学的一个反驳。
原先信奉萨满教的蒙古人此时又纷纷改信一种末流佛教,即在西藏发展起来的喇嘛教。据说西藏的佛教是在8 世纪时从印度西北部传入的,传入西藏后又受到当地宗教信仰苯教(Bon )的影响,结果便产生了喇嘛教〔 “喇嘛”(lama)意为“上人”〕 。13 世纪时喇嘛教迅速传入了蒙古和中原地区,并且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扶植。
忽必烈被中国的佛教僧众视为理想的护法君主。在他的提倡下,全国的佛寺(包括著名的五台山佛地)总数达到4 。 2 万座,僧尼人数有21 。 3 万人(其中许多是喇嘛)。在儒家学者看来,尽管忽必烈推行儒家的礼仪制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