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文明,由于战火纷扰,一直罕为人知。随着尼尼微、尼姆鲁德等亚述古代都城遗址的出土,大量珍贵古物,包括石刻、楔形文字泥版文书、象牙、青铜、陶器、浮雕等等重现世间,亚述文明的真实面目将逐次呈现。
永恒的玉石The Phantasmagoric Boulders
北美洲的土著居民把玉石看作可以防止蛇咬的护身之物。而在中美洲,玛雅人把它看作非常珍贵的宝石。
在中国,人们把玉石跟永生联系在一起,认为玉石可以让人死后尸体不腐烂,于是……
东方王陵中的玉石 早在4000多年前,中国就用玉制品作为殉葬的珍贵物品。古人认为,人死之后,魂魄分离,魂气升天,形魄归地。于是,人们既要使魂气顺利升天,又要让形魄(即尸体)在地下维持死前生活不变。那么,怎么才能让尸体不腐烂呢?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玉石无疑是首选,它被认为是天地间精气的结晶,能沟通人与神心灵,而且具有防腐功能。
因此,到西周时期,丧葬中使用玉制品渐渐地成为一种制度,出现了放入死者口中的玉含,握在手中的玉握和盖在脸上的玉覆面等。所谓“玉覆面”,即用玉石制成人的五官,并将其缀在一块布上,也叫“面幕”。
东周时期,人们开始在死者穿的衣服上缀一些玉,这便成为玉衣的雏形。到西汉早期,制作精美的玉衣正式出现。它们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丝编缀起来的。帝王权贵痴迷于玉石的防腐作用,要求死后必须全身覆盖玉衣,在胸部、背部放置珍贵的玉璧,口有玉含,眼有玉盖,鼻子和两耳有玉塞。可这也是他们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实际上,正因为有了这些宝贵的玉石和其他价值连城的殉葬品,盗墓者才会甘冒满门抄斩、灭九族的危险频频光顾,长眠于此的人反而不得安宁。
在东汉的时候,玉衣的使用开始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只有皇帝的玉衣才能使用金缕,而其他诸侯列候、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但由于西汉时还未有如此严格的规定,所以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入土时,也穿着“金缕玉衣”。
汉皇族的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在1968年出土的。当时,人们在北京西南面约110千米的满城进行国防工程施工时,从一个山坡上发现了一个人工洞穴的入口。经过挖掘,两个未受破坏的墓室惊现众人眼前。墓室里有珍贵的随葬品6000多件,不乏造型优美、装饰华丽、铸工精湛的金银器、铜器、漆器,如长信宫灯、错金银鸟篆文壶、鎏金银蟠龙纹壶、鎏金银镶嵌乳钉纹壶等等。最特别的是两件已经挤压成一片片,但仍看得出来形状的金缕玉衣,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完整的金缕玉衣出土。
经考古专家详细的分析和重构,这两具尸体分别是一男一女。男的是中国汉朝汉景帝的儿子刘胜太子,约公元前113年去世。女的是刘胜的妻子窦绾,比他早大约12年去世。刘胜的玉衣长约2米,共用了2690块玉石和超过千克的金线编缀而成;窦绾的玉衣大约米长,总共由2160块玉片拼成和千克的金线编缀。玉衣有头罩、上衣、裤子、手套和鞋子五部分,各部分玉片的大小、形状不一,有正方形、长方形、半月形、三角形等,最大的9平方厘米,最小的还不到1平方厘米。每片玉片不仅要打磨抛光,而且还要在四角钻孔,以备穿连。可以想象,没有高超的技艺,无法制作出这样一套美轮美奂的玉衣。据说,一位熟练的玉工要花上1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套玉衣。
残忍的殉葬 自从中山靖王墓中出土了完整的玉衣后,从其他帝王贵人的陵墓出土的文物和财宝源源不断,越来越多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吉光片羽逐渐浮现。1995年在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中出土了现今年代最早、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的金缕玉衣,其主人是第二代楚王刘郢或第三代楚王刘戊,下葬年代为公元前175年至公元前154年。该墓被考古学家发现前,便已被盗掘。幸运的是,盗墓者只拿抽走了玉衣的黄金线,留下了散落的玉片。
南越王墓的南越王,同样也身罩一件玉衣,头戴精巧的金钩玉饰,下枕丝囊珍珠枕头。腰间佩10把嵌缠金玉的铁宝剑,其中最长的一把剑有米,为目前汉墓中出土最长的铁剑。此外,在他的周围,还发现不少精美的玉雕,如透雕龙凤纹重玉佩,透雕体态轻盈的龙凤,饰以卷云纹,造型饱满有力,龙凤均有呼之欲出之态,堪称汉玉珍品。
南越王并不愿意孤独一人走向坟墓,他的15个妻妾奴婢被活生生地随他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