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1/4 页)
童师傅顿了一下,又接着说道:“不过我还是很佩服你师傅,都这么好的功夫了,还日练夜练的,而且还对拳法孜孜研究,就说我的散打吧,他就很感兴趣,有空时也学习,对散打的有些打法赞不绝口,这就是心胸开阔的境界。换了有些所谓的拳法大师,哪看得上我们练散打的啊,就算是手上打不过,嘴上也能把你批了个体无完肤,哈哈哈……”
杨天听童师傅说得有趣,也被他逗得笑了起来,但是心里却另有了一股说不出的滋味,童师傅虽然笑得洒脱,可那笑声里却还可以听出些许的那种不甘来。
散打和传统武术之争由来已久,可是拳法到了老杜这样境界还有那种心胸的,能有几个?
不要说什么心胸不广阔,或者奸邪之人就学不好上乘的功夫,那都是自欺欺人的屁话,大家都是一个脑袋一双手,凭什么你是好人就能达到大成的境界了,坏人就永远学不起来了。
古来今往,那些声名狼藉的人渣中也不乏有那些是武学大师,只不过我们不屑于罢了,你功夫再好,那是你的事,我就是不鸟你又如何?所以老是说武德武德的,武的后面就是德了,你连德都没了,功夫再好,也要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武道之说,讲得也是个道,和其他的如茶道、棋道等都是同理,要讲到能打倒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高的境界,不然的话,你就是再厉害,能打得了十人,那百人千人呢,又该如何?
能让人心服口服的才是真大师!
所以说中国的武术要想重新焕发,还得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啊!摒弃了门派之争,意气之争,大家心平气和的坐下来互相交流研讨,才是正道,才能重现中国传统格斗大国的风采。
杨天低了头默默的思想了进去,那心里就翻腾了开来,自己以后的武学之路该如何来走?
………【第五十九章 解惑】………
自从和童师傅的一番话以后,杨天从来没有像这样郑重思考过自己未来要走的路。
武学之道,无疑是他所喜欢的,但是,如果是以此为生,又将何去何从?又抑或是纯粹作为一种爱好来学习呢?这是杨天所思虑的重点,也是最困扰他的问题。
杨天把自己的心事对童师傅也说了,对于杨天的疑问,童师傅也显得颇为无奈。
因为每个人走的路都是不同,童师傅他早先走的纯粹就是一条竞技的道路,除开他在少林寺里学艺的那段时日,其他的时候他都是在拳赛中度过,艰苦的训练,然后是马不停蹄的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再然后就是退役,又培训新人选手,仍旧是为参加比赛服务,直到他来到了四海拳馆,因着他可靠的为人,卢四海给了他极大的信任空间,使他现在相当于拳馆的代理人般。
但是,他的经历不能复制到杨天的身上,竞技武术和杨天所学的传统武术也不能等同而论。
所以,童师傅只能让杨天去求助于老杜师傅,或许只有他才能给杨天解惑。
现在老杜还没来,杨天只能暂时收拾了心情,在边上找了块空地先练了一会的十字劲法,然后是三体式、鸡腿桩,一遍一遍地照着顺序做了过来,这是他现在每天必练的功课,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习惯。
等到脚下开始沉降开来,杨天就开始顺着场地的边缘缓缓的打起了劈拳,配合着呼吸劈掌出拳,绕着场地打了两圈,身体就开始有了发热的感觉,就站三体式又把热气沉降下去,如此周而复始的练了一个多小时,由于背部有伤,杨天并不敢用力发劲,但是就是这样缓慢的运动后,却让他对一些细节的把握更深。
劈拳练时如推山!这是讲得练法,轻出重收,阴阳相济,避免双重,杨天现在已经算是初窥门径了。
到了下午的时候,老杜终于过来了,杨天就如遇到了救星般,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心思向着老杜全盘的倾述了一番。
听了杨天的一番话,老杜思忖了不久,开口说道:“我打小就是在村里长大,我们那个村的习武史说来可以从明朝开始就有,老少皆练,成了一种风气,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硬要说来也是为了强身健体,然后就是为了保护村落,在乱世里能有继续生存下去的本钱。”
“以我来说,从小就被父亲所感染,接受武学的思想,然后又是通读古代的文献,如四书五经和史记汉书,后来还学习孙子兵法等排兵布阵的学识,还有三国演义也需通读,而所学的这些都是为了研习更高的拳法所需要,古人有语:“拳势自古通兵法。”,兵法是什么?老祖宗的书里说得明明白白: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