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页)
僧慧远便在庐山建起了东林寺。从此,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净土宗”便在长江中游的庐山诞生了。
佛手岩石下,有一座寺庙。相传,吕洞宾在这个山洞中修炼成仙。清嘉庆年间这里易佛为道,祭祀吕洞宾,从此,这个洞就名为仙人洞。
1959年,毛泽东来到这里。游过此洞后,他咏诗“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此后,仙人洞就名满天下了。
一山六教,和谐相处,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庐山上的3大建筑,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
庐山大礼堂,建于1937年。1959年、1961年和1970年,毛泽东曾在此主持过3次会议,成为庐山一段特殊的记忆。
这座大厦在1936年建成时,可谓庐山最高大、最雄伟的建筑,它原名“庐山传习学舍”。《抗战宣言》发布后,许多将领在这里接受培训后直接奔赴到抗日前线。
竣工于1935年7月的庐山图书馆,虽然糅合了西方建筑的特点,但它仍是庐山最具民族特色的一座建筑。
1937年7月17日,《抗战宣言》从这里发出。“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庐山图书馆与《抗战宣言》一起被永远地载入了历史。
美庐最早的主人是英国人希伊顿。1903年,英国女传教士巴莉将它买下。 1933年8月8日,蒋介石和宋美龄成了这幢别墅的主人。
1937年6月,在美庐的会客厅里,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草拟的国共合作抗日的共同纲领交给了蒋介石。由此,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二次合作。
1948年8月18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在美庐的庭院内留下一方石刻后黯然离去。
1959年6月29日,毛泽东走进了美庐,此后的50多天庐山会议期间他一直住在这里。尽管1960年专为毛泽东修建了“芦林一号”别墅,但在1961年和1970年的庐山会议期间,他还是喜欢住在美庐。
1927年,何香凝一家曾在庐山留影。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蒋经国发出一封长信,敦促蒋经国和国民党“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待国家统一后,蒋介石的灵柩“即当迂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庐山”。
在美庐,至今保存着宋美龄的3幅画作。也许是巧合,画中描绘的正是廖承志信中提到的奉化、南京和庐山,这是蒋介石和宋美龄一生中最眷恋的3个地方。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十二集 庐山说“庐”(3)
1931年,首次登上庐山的李四光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随着他的研究专著的相继发表,李四光这一重大发现震惊了中外地质界。
庐山上许多著名的自然景观,或山或水,都是衍生于第四纪冰川的遗迹。
同样,与冰川遗迹有关的还有著名的庐山植物园,它于1934年创建在冰窖之上。庐山植物园从国内外引种植物达3400多种,尤其将具有“活化石”之称的中国水杉成功引种,为植物科学揭开新的篇章。
在庐山丰厚的科学价值之中,尤以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最为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庐山列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白鹿洞书院应当是庐山最早的学校了,它创办于1000多年前的唐代。到了800多年前的宋代,朱熹重修了白鹿洞书院,将其创办成全国四大书院之首。朱熹亲自拟定的《白鹿洞书院教规》,作为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始终为世界教育界瞩目,庐山也因此被誉为教育之山。因此,奇秀的庐山风光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相融,深深地影响着20世纪初这些生长在庐山的外国孩子们。
庐山牯岭美国学堂创办于1916年,1921年学校主楼和副楼相继竣工。
当年,在庐山的外国侨民用胶片记录下了校园的一天。
那时,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西兼容、灵活多样,这些中国老师负责教孩子们中文,学校也给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孩子们学习表演中国的传统戏剧,如何做中餐也成了女学生们的选修课。
1939年4月,日军逼近庐山。庐山植物园的170多箱植物和岩石标本在牯岭美国学堂被保护和保存了下来,其正义之举为世人所铭记。
时任校长正是罗伊·奥尔古德先生。
慕德华:我这次到美国,见到了罗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