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部分(第2/4 页)
着,府中父母叔婶和兄嫂们又开始催促起他的姻缘之事来。许多王公之家也纷纷托人前来说亲,然而他却执意不肯再谈婚娶二字。 这次尉迟公子回京探亲,一俟得知贺公主眼下又回到嵩山修行的消息后,诸事也顾不得了,急忙匆匆打马径来山寺探望。 这些年,尉迟公子一直在叔父的帐前效命,一年两年的也难得回京一趟。心内虽牵系公主,但因山长水阔、路途遥远,也是无奈。后宫诸事更很难得到些许音讯。直到这次归京探亲时,方才从刚刚晋封为宣帝后妃的堂妹尉迟繁炽口中获悉公主和李娘娘母女大多日子都在嵩山修行的实情。 尉迟公子来在寺庵后,先觐见了太后,又在太后引领下拜见表姑妈平阳公主——尉迟公子自小就听祖母说过,她有个侄女是前朝魏废帝的皇后,魏废帝被宇文护废弑,建朝大周时,虽说她和皇姑母等四五十位宇文姓氏三代宗亲女子统被晋封为大周公主,这位平阳公主却因宇文氏对大魏皇室子孙包括自己的夫君被废,后来竟连同夫君和两个儿子,加上前朝魏国诸多皇裔一起被国除之事,愤然出宫、剃度为尼,并发誓从此与大周皇室断绝一切往来。    
少林方丈(第三十五章)(4)
二十多年过去了,风云变幻、沧海桑田,荣华尊贵和恩怨早已飘逝如梦。佛门修持,悟出一切人事替代皆是轮回因果的定数,于是,剩下的日子,便开始有了对亲情的关注和渴念了。 当太后带着皇姑母昌乐大长公主的嫡孙子、自己从未谋面侄儿时,这位当年的魏帝皇后、如今法号叫常慈的,竟是惊喜望外地亲热和疼爱,一时又是为侄儿打水洗脸、又是把自己平素舍不得吃的果子,还有陛下、太后和公主赏赐自己的珍稀点心全都捧了出来,慈眉笑眼地望着这个从天而降的侄儿,努力从他身上脸上搜罗姑妈大长公主和表兄尉迟迥、表嫂金明公主的影子,遥忆起了当年诸多的喜乐和辛酸…… 尉迟公子望着面前穿了一身粗布僧袍、骨瘦如柴的姑母时,不觉心生悲怆、心绪滚滚——不知底里的外人,谁又能料得到,眼下这位布衣竹簪、满脸皱折的山野婺妇,竟是尊贵至极的前朝大魏国皇后娘娘、当今大周国的平阳公主呢? 与姑母叨了半晌家常,提及诸事旧人,姑侄二人皆唏嘘感慨不已…… 见过姑母,尉迟公子仍旧返回太后的寮房,又扯了些家常闲话和琐事,太后便着人去叫公主来,令他们表兄妹见叙。 尉迟公子独自等在寮房,满腹苦辣酸甜一齐涌上心间:几年不见,不知她如今怎么样了? 细雨霏霏中,贺公主飘逸而来。 尉迟公子怔怔地望着,见贺公主的头上随便挽了个倭堕髻,身上仍旧一袭羽白僧袍,脚踏一双谢公屐,身披蔺草蓑衣。人显得比往年更清瘦,神情眉宇也更显忧郁了。 尉迟公子喉头一紧,两眼一时就酸涩难禁起来。他静静地望着贺公主,半晌说不出话来。 倒是贺公主,望着尉迟公子淡淡一笑,一面放下鲜果,一面平平静静招呼:“是佑哥哥来了。” 尉迟公子见她神情淡泊宁静,果然有些超凡脱俗的韵味了。 两人以兄妹之礼寒喧闲话了一番,又在寺庵侍卫的陪同下,来到寺外浏览了一番。尉迟公子见修葺一新后的雕梁画栋虽是金碧夺目,四围烟雨蒙蒙中的山色林木虽秀色迷人,却难以掩遮得住一种深深的寂凉和凄清。 至今他也不敢相信,像贺妹妹那样一个活泼快乐的人儿,若没有什么惊天的原由在内,果真会毅然离开那金碧辉煌的京华御园,宁愿待在这荒山野寺中,伴黄卷青灯、古佛石像而了此余生? 贺公主到底有何难言隐痛呢? 尉迟公子也曾私下询问过李太后,太后只叹道:“一切皆是前世注定。这些年你一直未娶,我心下始终难得安宁。听我一句,你和公主既然无缘,不如断了这份痴妄另娶她人。如此,既可告慰你九泉下的祖母大长公主和你舅舅高祖皇帝,也可使你父母开心。” 尉迟公子闻言,只是低头沉默不语。 尉迟公子回府后,刚刚从宫中探望姐姐天左大皇后回府的尉迟明月,听说堂兄尉迟公子说他才从山上探望太后和公主回来,竟向尉迟公子透露出一个刚从姐姐天左大皇后尉迟繁炽那里得来的一个消息:公主当初断发抗拒与尉迟家的婚事,并不全是因为修信佛教之故,原来公主早就心有所属了!公主的心上人,竟然是她奶娘的儿子、太子当年的亲腹周翰成将军! 尉迟公子终于明白了! 尉迟公子还知道了:这个周将军眼下已出家少林寺,和当今陛下曾在患难中结为异姓兄弟。前不久陛下敕封他为车骑大将军,并几次下诏催他归朝复命。只不知何故,他至今不愿回京就命,不愿还俗…… 尉迟公子只不明白:周将军为何不肯还俗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