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1/4 页)
何家镇这样的小镇,是一百多年前几家姓何的人逃避战祸,逃到这个地方居住,经过一百年繁衍生息所形成的。
何氏家族的人很少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在镇内就几乎形成了一个很僵硬的社会。你的父亲是铁匠,儿子就是铁匠;父亲是樵夫,儿子就是樵夫。一代接一代,少有打破这种阶层的。因为各自流传下来的手艺不外传,大家又属于宗亲,你又不好改行去与人抢饭碗,所以这种情况基本持续了上百年。
但是自从剑痴来到这里,开设了道场后,这个封闭的社会就开始有了一丝裂缝,何家镇开始接触到了许多外面的富贵人家,富贵人家的孩子在剑痴道场里学习剑术,基本上一年到头都在何家镇,只有年末时候会回家过年,他们的衣食住行便成为刺激何家镇消费的一个点,富家子弟不缺钱就怕有钱没地方花,富家子弟带来了外面大量的钱财,许多商人就是看中这点,纷纷到镇子上做起了买卖。原本破旧的小镇,渐渐兴旺了起来。而且小镇本地人家的孩子也都多了一条出路,而且是更加好的出路,那就是学剑,成为剑客。
当一个樵夫是很辛苦的,不仅日晒雨淋,还有着不小的危险,在山林中有的时候可能遇到凶猛野兽。
砍柴赚来的钱不多,勉强能维持温饱。何万林常常会觉得自己愧对孩子,没能给孩子跟同龄人一样好的生活,又会埋怨死去的父亲,为什么会是个樵夫,而不是别的匠人之类。他想要转行,却不会其他手艺活,又没有资本去做些小买卖。这样复杂的内心挣扎一直持续到何奇玉八岁,在何奇玉八岁那年,镇里来了个老剑客,何万林的直觉告诉自己,这是一个能让孩子摆脱世世代代砍柴为生命运的机会。
在老剑客修建道场时,何万林就常常去替老剑客砍来做道场所需要的木材,以此来请求老剑客收自己的孩子为徒,传授他一招半式,好让他以后还能有些本领,不用像自己一样吃苦受累。
老剑客当时便笑呵呵地答应了,第二天一早,何万林就带着何奇玉拜了老剑客为师,让何奇玉好好跟着师父学习剑术。剑痴看在何万林给自己提供了许多建道场要用的木材,而何奇玉又是自己在剑痴道场第一个收的徒弟,理应赠给徒弟一件礼物,便把自己随身带的一把桃木剑赠予了何奇玉。
剑痴赠送桃木剑给何奇玉本是好心,却不想好心做了坏事,后来拜入剑痴道场的弟子,都羡慕何奇玉得到剑痴赠送的桃木剑,羡慕总是容易上升为嫉妒,特别是原本何家镇的孩子,他们与何奇玉都是同一镇子的人,拜入道场后得知何奇玉居然老早就拜入剑痴道场,是道场的第一个弟子,纷纷在背地里埋怨何奇玉父子,有好事情自己先拿了,居然不告诉同为宗亲的同一镇子人。不懂得分享,真是自私自利的人,他们却忘了自己的父母当初看不起道场,不屑于送他们到道场学剑术。
在剑痴道场,大致来说分为两派,一派是本地何家镇孩子,另一派是外地各大城池的孩子,两派弟子之间常常互相比试,争斗哪一派更为厉害。两派孩子争斗,剑痴当然是看在眼里,不过对于习剑之人,互相较量交流也是促进剑术精进的重要一环,剑痴自然是乐得看他们两派孩子争斗,偶尔还会拿出剑谱作奖励来让两派孩子争斗,赢的一派可以获得剑谱。
刚才说到了,大致分为两派,细分的话,还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何奇玉。何奇玉属于何家镇的人,本应该与同镇孩子一派,可是同镇孩子都嫉妒他拥有桃木剑,又比他们早加入道场,所以都不愿意让他加入。而外地的一派孩子个个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更没有可能让何奇玉这种穷苦本地人加入。加之何奇玉天生不像别的孩子那么聪明,一种剑法,学个好几年都可能学不会,那就更加没有朋友了。
在剑痴道场,何奇玉学会的剑术最少,都被道场内的师弟们尊称为“何其愚”,嘲笑他天资愚钝。
第八十五章 夏木
靠在树干上休息会后,何奇玉随手擦了擦脸上的汗,便开始做上下蹲的训练。
何奇玉是第一个加入剑痴道场的孩子,所以自然就是剑痴道场的大师兄。剑痴道场师兄弟的划分不按照年龄实力来排,而是按照入门顺序,这也是何奇玉不受同道场孩子待见的原因,明明实力不怎样,年龄也不是最大,却偏偏要称他做大师兄,这让道场内的众人心里很窝火。
何奇玉天生就带着穷人家孩子的憨厚和老实,脾气好得不行,被同道场的师弟称作“何其愚”他也不会发火,只憨笑着回应。时间长了,道场的同门师弟们也就消了心里的不满,承认自己有个笨师兄,但是也叫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