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合肥战事起(第1/2 页)
一个月后,东吴的天空中弥漫着沉重的氛围。皇帝孙和,一位智慧而仁慈的君主,不幸病逝,留下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国家。他的离世,就像是一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孙和的弟弟孙亮,一个年轻而野心勃勃的王子,被迅速推上了皇位。他继承了哥哥的宝座,却并没有继承哥哥的智慧和仁慈。孙亮的心中充满了权欲和阴谋,他的目光总是闪烁着狡黠和算计。
新皇帝的登基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繁荣。相反,他很快就得罪了太傅诸葛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诸葛恪在朝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他的智慧和才能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然而,孙亮却对诸葛恪的权威感到威胁,他开始暗中策划,试图削弱诸葛恪的地位。
与此同时,孙亮还与全公主孙鲁班密谋,图谋除掉宗室权臣孙綝。孙綝是一位权势滔天的贵族,他在朝中拥有庞大的势力。孙亮和孙鲁班都视孙綝为眼中钉,他们决心要除掉这个强大的对手。
然而,他们的阴谋并没有得到成功的执行。事情不幸泄露,孙亮的野心暴露无遗。朝中的大臣们纷纷站出来,反对孙亮的乱政。最终,孙亮被废黜,贬为会稽王,被迫离开京城,流亡他乡。
在这个动荡的时刻,东吴的命运似乎陷入了一片黑暗。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丞相陆逊挺身而出。他裁定孙亮不再适合担任皇帝,改由孙休继位。
孙休,孙和的另一位弟弟,是一位仁慈而明智的王子。他深知国家的危机,决心要挽救东吴的命运。在他的领导下,东吴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和稳定。他重用贤臣,减轻赋税,关心民生,使国家重新焕发了生机。
孙休的登基,就像是一束光芒,照亮了东吴的未来。
又三个月后,文钦暗中策划了一场狡诈的计谋。他假装向吴国投降,并向吴国的将领朱异发去了一封密信。在信中,文钦声称自己的投降是真心实意的,希望朱异能够亲自率军前来迎接他。然而,这封信实际上是一个陷阱,文钦的目的是诱使吴国军队进入他的埋伏之中。
朱异收到文钦的书信后,他并没有被文钦的谎言所迷惑。他立刻上表呈上了文钦的书信,并向吴帝孙休说明了文钦的投降是虚假的,不应该立即派军迎接他。朱异认为,文钦的投降只是一种策略,他们必须保持警惕,不可轻举妄动。
然而,吴帝孙休并没有完全采纳朱异的建议。他决定迎接文钦,但同时他也认为应该派出重兵进行防备。于是,孙休派遣了吕据督率二万人马,与朱异合力挺进。他们来到了吴国的北方边界,准备迎接文钦。
然而,正如朱异所预料的那样,文钦并没有真正投降。他在边界附近停下,既不前进也不后退。文钦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了曹绫,并请求曹绫派兵支援。他希望通过曹绫的支援,能够对抗吴国的军队。
不久之后,吴国的太傅诸葛恪包围了合肥。合肥的守将王昶与文钦联合起来,共同抵抗诸葛恪的进攻。他们请求出战,希望击败诸葛恪的军队。然而,曹绫并不允许他们出战,他命令诸将设立高垒,阻止敌军的进攻。
诸葛恪对合肥的攻击持续了数月,但却始终无法攻克。此时,卫瓘统领中军从东部前来解围。面对卫瓘的援军,诸葛恪不得不撤退。文钦奉命督率精锐部队奔赴合榆,拦截敌军的退路。他与诸葛恪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交战,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通过这场战斗,文钦展现了他的勇敢和智谋。他不仅成功地欺骗了吴国,还能够在战场上与敌人进行激烈的对抗。然而,这场战斗只是更大规模战争的前奏。
同年12月,东吴的边境上弥漫着紧张的气氛。诸葛恪,东吴的智囊,他在东兴征集了大量的人力,开始重建之前未完成的大堤。他的决策果断而明智,他命令左右依山各筑城一座,派留略、全端分守东、西两城,各带兵千人,自己则率兵返回建业。这一举措,既巩固了边境的防御,又展现了他的深谋远虑。
然而,魏国却视东吴的举动为对其疆土的侵犯。魏大将军曹绫耻于受侮,他决定借吴国政局不稳之际,乘机攻吴。镇东将军诸葛诞提议三路进军伐吴,西路和中路分别由王昶、文钦为诱敌,攻打南郡、武昌;在东路,诸葛诞与胡遵为主力攻向东兴。
十二月,曹绫发兵三路攻吴。西路王昶攻南郡(今湖北荆沙)、中路文钦攻武昌(今鄂州市),东路杜预进号为都督,统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伐吴,率步骑七万攻东兴,架浮桥攻东兴。
东吴军情告急,诸葛恪亲自率领四万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