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倚天剑出,辽东光复(第1/4 页)
太和七年(233年),公孙渊企图向吴称臣,以其为外应。孙权打算册封公孙渊为燕王,东吴自丞相顾雍、辅吴将军张昭以下等举朝劝谏,认为公孙渊必败,因此反对孙吴对公孙渊的支持,没有被孙权采纳。
【东吴大殿,群臣聚集,气氛凝重】
孙权(眉头紧锁,目光坚定):“孤意已决,公孙渊虽地处偏远,但其心向吴,乃我东吴之利也。孤欲册封其为燕王,以结其心,共抗曹魏,诸位以为如何?”
顾雍(上前一步,拱手行礼):“陛下,公孙渊此人,朝秦暮楚,非可信赖之辈。且其地处曹魏腹地,一旦有变,恐我军鞭长莫及。望陛下三思。”
张昭(紧随其后,语气沉重):“丞相所言极是,公孙渊之举,实为缓兵之计,意在两头取利。陛下若授其高位,恐日后反受其害。望陛下以大局为重,勿要轻信。”
孙权(微微摇头,眼神中透露出不甘):“孤知尔等忠心,然天下大势,瞬息万变。公孙渊若真心归附,未尝不可为我东吴所用。孤意已决,不必多言。”
【数月后,东吴使者张弥、许晏携重礼抵达辽东】
公孙渊(初见使者,面露惊讶,随即转为狡黠):“吴王竟如此厚待于我,公孙渊感激不尽。然则,曹魏势大,我若轻易背弃,恐有灭顶之灾。”
张弥(自信满满):“将军多虑了,有我东吴为后盾,何惧曹魏?大王只需安心受封,日后共图大业。”
公孙渊(心中暗笑,表面不动声色):“使者言之有理,然此事重大,容我再三思量。”
【当夜,公孙渊府邸】
公孙渊(对心腹将领):“东吴虽远,但珍宝诱人;曹魏虽近,然其势不可挡。我意已决,先取东吴之资,再向曹魏献媚,以求自保。”
次日,公孙渊设宴款待使者,席间突然变脸
公孙渊(冷笑一声):“张弥、许晏,尔等欺我太甚!以为区区珍宝便能收买我公孙渊?我今日便斩尔等之首,以表我对曹魏之忠诚!”
张弥、许晏惊愕之余,已被斩首。公孙渊随即命人将首级及珍宝一并送往曹魏
曹魏宫廷,魏明帝接见公孙渊使者。
魏明帝(展颜一笑):“公孙渊果然识时务者为俊杰,此举甚合朕心。即日起,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仍领辽东太守之职,望其尽心竭力,共守疆土。”
使者(跪拜谢恩):“陛下圣明,我家太守公孙渊必不负陛下厚望。”
随着使者离去,一场因贪婪与背叛交织的闹剧,在三国间悄然落幕,而公孙渊的短视与自私,也为他日后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此时北疆的风云变幻莫测,而远在辽东的公孙渊,正悄然编织着自己的野心与图谋。明帝曹睿,虽身处繁华帝都,却对边疆的每一丝动静都了如指掌。为了试探公孙渊的忠诚,他派遣使者傅容与聂夔,携带着乐浪公的封号与厚重的恩典,前往辽东,欲以此笼络公孙渊之心。
然而,公孙渊的心机深沉,非比寻常。他一面假意接受封号,一面暗中戒备。当公孙渊的计吏从洛阳归来,带来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使团中藏龙卧虎,有位名叫左骏伯的壮士,力能扛鼎,非池中之物。这消息如同阴云般笼罩在公孙渊的心头,让他对魏国的使者产生了深深的忌惮。
于是,公孙渊决定先发制人,他秘密调动甲士,将使者居住的学馆团团围住,然后才故作姿态地出来拜见。席间,他更是数次对随行的魏国宾客出言不逊,言语间透露出对魏国的轻蔑与不满。这一切,都被使者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回到洛阳后,他们如实向曹睿禀报了公孙渊的所作所为。
曹睿闻讯,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思量。而此时,曹绫,这位智勇双全的女将军,正埋头于《三国志》的浩瀚史海中。
三国志中记载,在这之后,公孙渊会趁魏、吴骚乱之际自称燕王,发动叛乱,与魏对抗。曹睿会派司马懿平叛,公孙渊最后败给司马懿率领的讨伐大军,被围困后乞降不被接受,与子修在欲出城逃跑时被斩杀。就是因为这件事才让后来司马懿的威望大涨,权势滔天,一发不可收拾。
她敏锐地察觉到公孙渊的不臣之心,深知此人若不早除,必成大患。于是,她向曹睿进言,建议趁公孙渊势力尚未壮大,应果断采取行动,斩草除根。她将再度改变历史,夺走司马懿因战崛起的契机,将本属于司马懿的高光时刻变成自己的。
曹魏朝堂上,曹绫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向曹睿进言:“陛下,若公孙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