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苦战石亭,曹休怀恨死(第1/3 页)
228年(魏太和二年,吴黄武七年),孙权派遣鄱阳太守周鲂秘密求助已为北方所知名的山越宗帅,想让他们去诳诱魏扬州牧曹休,准备与曹魏一战,得到吴国称帝的本钱。
周鲂说:“山民宗帅地位低贱,不足以依赖信任,事情如有汇漏,不能使曹上钩。请派亲信带着我的书信去引诱曹休,说我受到责难,害怕被杀,打算以郡归降北方,请求派兵接应。”吴王同意。
当时不断有尚书郎到周鲂处查究各种事情,周鲂因而来到鄱阳郡门之下,剪下头发谢罪。曹休听到后,率领步骑兵十万人向皖城进发接应周鲂。
不久蜀将姚静、郑他等率其部属七千余人来降。当时边郡新附,户口不实。朝廷想加以核实,请司马懿进京,征询他的意见。司马懿认为:“叛贼以严苛的法令约束部下,所以被部下遗弃。应该以宽和待他们,那就会自然安乐”。
曹叡又问他吴、蜀都该讨伐,应该先从何处着手?司马懿回答说:“吴国认为我们北兵不习惯水战,所以才敢散居东关。只要攻打敌军,一定要扼住敌军的咽喉而撞击他们的心脏,而夏口、东关就是吴军的心喉。如果在陆上以军攻打皖城,因孙权的兵马东下,派水师攻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一定能大破吴军。”
曹睿对他的看法深以为然,再次命司马懿屯兵宛城备战,命司马懿向江陵方向、贾逵向东关方向,与曹休三路大军同时进发。
在江东的温柔水乡与魏土的苍茫大地之间,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较量悄然铺开。秋风萧瑟,曹休率领着十万魏军铁骑,如同黑色的洪流,向皖城(今安徽潜山)汹涌而来,他们的目标直指吴国的腹地。与此同时,另外两路魏军也如饿狼般,从不同方向深入吴地,意图将这片富饶的土地纳入魏国的版图。
八月,江南的暑气渐退,孙权亲率大军,雄踞皖城之上,目光如炬,凝视着远方滚滚而来的烟尘。他深知,此战非比寻常,关乎吴国的未来。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任命陆逊为大都督,赐予他黄钺,以彰显其权威。在接见陆逊时,孙权亲手执鞭,以示信任与期待。
陆逊,这位智勇双全的青年将领,接过重任,心中涌动着无尽的豪情与责任。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同时,孙权还任命了朱桓、全琮为左右督,各领三万人马,准备迎击曹休的魏军。
然而,当曹休的军队真正出现在眼前时,吴军上下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曹休的军队人数众多,气势汹汹,仿佛要将整个江南都吞噬下去。但朱桓却并未被这股气势所吓倒,他敏锐地洞察到了曹休的弱点,并立刻向孙权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构想。
“主公,曹休此人,不过是凭借皇亲国戚的身份才得以重用,他并非真正的勇将谋士。若我们与之交战,必能大获全胜。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在曹休败退时,于夹石、挂车两处险要之地设伏,用柴草断路,如此便可将其部众一网打尽,甚至有可能生擒曹休。此乃千载难逢之机,万望主公采纳!”朱桓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孙权闻言,心中暗自思量。他深知朱桓的才能与勇气,但面对如此重大的决策,他还是决定征求陆逊的意见。陆逊闻言,却微微摇头,神情凝重。
“主公,朱将军之言虽有道理,但魏军毕竟兵多将广,实力不容小觑。我们若轻易出击,一旦失利,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坚守城池,静待时机。待魏军疲惫之时,再行出击,方为上策。”陆逊的话语沉稳而有力,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自信与从容。
孙权听罢,沉默片刻后,最终决定采纳陆逊的建议。他深知陆逊的智谋与远见,也相信他的判断。于是,吴军并未立即出击,而是选择了坚守与等待。
而曹休,在得知自己被骗后,虽然心中愤怒难平,但依然仗着自己人多势众,决定与吴军一决雌雄。然而,他并未料到的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伏击正在等待着他。当他的军队被引入夹石、挂车两处险地时,等待他的将是无尽的绝望与毁灭……
陆逊认为:“主公万万不可,魏军毕竟兵多将广,不可轻易出击。”
于是孙权没有采取行动。
在魏国的朝堂之上,秋风萧瑟,落叶纷飞,似乎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不祥之兆。曹睿,这位年轻的帝王,眉头紧锁,手中紧握着前线传来的紧急军报,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这份军报上所载的,不仅仅是战场的胜负,更是国家命运的转折点。
“传朕旨意,即刻下诏给曹休大将军,令其务必谨慎行事,切勿轻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