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页)
就是之前的那个亚洲人吧?快请进,康格先生和太太正在喝下午茶呢。”
康格一家看见走进客厅的孙元起,都站起身来。康格先生微笑着伸出手说:“下午好,年轻人,我们又见面了。”
“是的,康格先生,很荣幸再次见到你,还有您,美丽的太太。”孙元起把点心递给康格太太,然后和康格先生热情的握手,“非常感谢上次您对我的帮助。”
“坐下来说吧。喝些什么,茶还是咖啡?”康格指着沙发说。
黑人嬷嬷在一边说:“年青人,还是上次的卡布奇诺么?”
“是的,谢谢。”说完,在沙发上落座。
康格太太打开点心盒:“您带来了点心正好派上用场,它们看上去非常美味。”
康格太太全名叫sarahpikeconger,跟康格一起来到北京的,上次孙元起来的时候却没有见到。康格太太在中美交流历史上倒是小有名气:她曾先后见过慈禧太后九次,并撰有《北京信札——特别是关于慈禧太后和中国妇女》一书。
“谢谢。”孙元起礼貌的回答道,然后掏出准备好的15块鹰洋,放到桌子上,“这是上次借康格先生的一笔钱。因为工作后拿到了薪水,所以就先还上。至于先生的善良和友情,我会永远铭记在心。”
康格先生倒是很直爽,没有推脱,问道:“大学开学了么?报纸上说,还有段日子呢。”;
“大学没开学,是好心的丁韪良先生替我在中学谋了一个职位。”孙元起回答道。
“丁韪良啊,我见过他,那是一位善良的神父。”康格太太插了一句。
康格先生说:“对了,我应该向你说声对不起。我想我们都犯了一个错误。因为我刚到北京不久,以为‘京师大学堂’的名称可以按威妥玛拼音书写,写成‘nationalkingshimuniversity’。近日才知道,通常译作‘metropolitanuniversity’或‘imperialuniversityofpeking’。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您论文的通讯地址是美国驻华公使馆,收到回信应该没有问题。”
“这可能源自我的误导。”孙元起倒觉得自己可能最先说出“nationaljingshiuniversity”这个名词,“kingshimuniversity也是个不错的名字,不是么?”
两人相对一笑。康格太太则有些迷惑:“论文?年青人,你写的论文?关于什么的?”
“太太,您可以叫我york。”孙元起怀疑康格先生也不记得自己的名字了,“是我写的一篇论文,关于镭辐射的射线的。”
“听上去很有趣。”康格太太兴趣盎然,“那么,york,你的论文发表了么?”
孙元起也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眼睛望向康格先生。康格先生耸耸肩:“已经寄给《science》了。因为邮件要穿越太平洋,估计还要再等上一顿时间才会有消息。”
在二十一世纪的科学界,美国的《science》和英国的《nature》绝对是神一般的存在。如果能在上面发表一篇文章,立马就会从“菜鸟”升级成“大牛”。孙元起之所以要投这两个杂志,不是因为它们牛逼,而是在十九世纪末,他只知道这两个杂志创刊了:
《science》:1880年,电灯的发明人、世界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托马斯·爱迪生(thomasalvaedison)创办了science周刊。如今,science周刊已成为世界上订户最多的综合性科学刊物。science周刊每星期都以高超的编辑手段,向世界各地的16万订户提供两种不同的科学信息:该星期有关科学和科学政策的最重要的新闻报道以及报告全球科学研究最显著突破的精选论文。在这个意义上,science周刊既是一个传统的学术刊物也是一个新闻杂志。
《nature》:一共有十一种刊物在nature这个大家族里:周刊nature(1869年创刊月刊naturegeics(1992年创刊naturestructuralbiology(1994年创刊naturemedicine(1995年创刊naturebiotechnology(1996年创刊natureneuroscience(1998年创刊naturecellbiology(1999年创刊natureimmunology(2000年创刊及另外三份综述性期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