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4 页)
一“一打三反”运动中的冤案/378
二现代“文字狱”/386
三知青觉悟的历程/392
下篇
大潮跌落(1977—1980年)
第十二章
知青问题的“拨乱反正”/405
一华国锋坚持“过去方针”/405
二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411
三一篇振聋发聩的评论员文章/415
四知青政策的调整/417
五恢复高考制度/422
六###冤假错案/429
七典型人物的归宿/438
八第二次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的召开/446
第十三章
震撼全国的返城风/451
一前奏/451
二“今夜有暴风雪”——黑龙江农场知青大返城/456
三云南农场知青“胜利大逃亡”/460四一波三折的新疆农场知青返城风/466
五城市飓风/476
六几段插曲/486
七最后的风采/492
第十四章
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498
一改革劳动就业制度/498
二改革招工制度/507
第十五章
“盛筵必散”——运动的尾声/515
一推广集体所有制知青场队/515
二变“一举两害”为“一举两得”/517
三经费清理与财产折价/523
结束语/527
附录/534
主要参考书目/543
后记/546
再版后记/547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上山下乡,如箭在弦(1)
第一章
红卫兵吹响进军号
由于红卫兵的积极参与,上山下乡运动被赋予了激进的政治意义。它似乎不再是将城市“剩余劳动力”无情地向乡村倾泻的一种手段,而是成为革命青年在红色祭坛前奉献赤胆忠诚的极端形式。这种戏剧性的变化,是以“###”疾风暴雨式的政治运动为先导的。
一上山下乡,如箭在弦
1966年夏季,随着毛泽东“炮打司令部”一声令下,“###”这只“潘多拉的盒子”被一下子打开。文化教育、工农业生产和其他各行各业,都受到猛烈冲击。8月在各大中城市掀起的红卫兵运动和尾随其后的“大串联”,将“造反”的狂潮迅速推向全国。
1967年1月,在张春桥、姚文元等人策划下,上海市一部分“造反派”组织夺了上海市委、上海市人委的领导权,宣布成立“上海市人民公社”(后改称“上海市革命委员会”)。这一事件被官方喉舌誉为“一月风暴”,它标志着“###”进入“全面夺权”阶段。同时,“革命委员会”这种在极左路线卵翼下产生的权力形式,成为“###”中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权力机构的基本模式。
“一月风暴”咆哮所至,从中央到地方,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被揪斗,“靠边站”,甚至“被打倒”,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陷入瘫痪和半瘫痪状态。伴随各地“造反派”夺权任务的实现,“###”的领导者着手建立各级革命委员会控制下的新秩序。针对###门,首先向全国发出了停止外出串联,大、中、小学开始“复课闹革命”的号召,促使桀骜不驯的红卫兵们回到学校,置于纪律的约束之下。3月7日,毛泽东在给《天津延安中学以教学班为基础实现全校大联合和整顿巩固发展红卫兵的体会》的材料所作批示中提出:军队应分期分批对大学、中学和小学高年级实行军训,并且参与关于开学、整顿组织、建立三结合领导机构和实行斗批改的工作。毛的批示和有关材料经###中央批转,要求各地参照执行。
军训团(有些地方又称军宣队,即中国人民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进入学校,师生陆续返校,解散了为数众多的跨班级、跨部门、师生混合的群众组织,实现按教学班为基础的大联合。接着开展“革命大批判”,解放干部,组建学校的临时领导机构,即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军训团进校,对结束学校的混乱秩序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同时也把###在军队中搞的一套工作方式和作风带入学校,助长了空头政治、形式主义、命令主义和极左思想理论的传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