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页)
又和王永庆聊了几句起身告辞了。
随后林致远走访了技术人员居住的职工宿舍。林致远走访的第一站是裴向明家,他是铁钢硅钢厂总工程师,40几岁,在技术创新方面为铁钢作出了突出贡献。
林致远走进他家,一股书香之气扑面而来,整个客厅布置地儒雅而脱俗。一幅淡泊以明志的字画挂在沙发的正后方,其用笔苍劲有力,颇有名家风范。裴向明是80年代的大学生,那时的大学生可谓天之骄子,非常稀有,他到铁钢后也确实发挥了他的特长,攻破了多个技术难题,被大家亲切的称为裴一刀。
裴向明热情地和林致远一行人一一握手,并请林致远坐下。林致远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人,特别喜欢和读书人打交道。他和裴向明年龄相差无几,聊起天来少了几分生疏,多了几分亲近。
林致远开口就问:“向明呀,你这幅字画出自何人之手呀,很有水平呀。”
裴向明不好意思的笑笑:“见笑了,见笑了,这是在下的拙作。”
林致远对裴向明又多了一分敬意,想不到他还是工文全才,不仅是技术专家,在书画上还有这么高的造诣。
裴向明对林致远的到来表示了感谢:“想不到您今天会到我家来,您上任时间不长就来看望职工,让我心里很感动。”
林致远说:“我来铁山钢铁第一天就听说了你的大名,你对铁山钢铁技术革新做出的贡献会永远留在铁山钢铁的史册上。”
林致远接着说:“今天我来一是想看望看望你,二来也是想和你聊聊,听听你对铁山钢铁的看法,对企业发展提出一些好的建议。”
看到林致远开诚布公的态度,裴向明说:“您这么信任我,我就直说了。我大学毕业分配到铁山钢铁,至今已经有二十年了,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都留在了铁山钢铁。我对铁山钢铁的那份感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铁山钢铁给了我一个平台,让我发挥了自身的优势,我所做出的贡献都是建立在铁山钢铁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上的。铁山钢铁发展到今天这一步不容易,近几年,市场情况有了好转,企业效益上去了,员工的日子好过了,大家渐渐思想放松了。自己跟自己比我们确实进步了,但和其它几家巨头比,我们明显落后了。这一点,在基层的员工不见得能体会,但我是中层管理干部,各方面的信息还是比较灵通的,虽然做得是技术工作,平时也非常关心几家钢铁行业排头兵的发展动态,看到他们一天一个样,我常常忧心重重呀。”
裴向明这番话让林致远感动了,他本来只是想了解了解裴向明对技术创新、技术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看法,没有想到裴向明居然谈到了企业整体发展的问题,而且还这么一针见血。裴向明的率直、真诚让林致远对这个人有了新的感受。
林致远岔开话题:“你觉得我们在技术方面和其它几家大型钢企比起来落后了吗?”
裴向明说:“技术关键靠的是人才,几万人的队伍中,工程师占比不到5%,高技能人才占比不足10%。我说的高技能人才是指技师和高级技师。以前我们一直关心工程师队伍的发展,工程师享受的待遇比较高,不管是收入上还是得到的尊重,而高技能人才却一直放在工人的序列里,没有给他们建立一个良好的晋升通道。我不会因为自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就看不起中专毕业,大专毕业的人,有些人也许读死书不行,但干起活来,搞发明搞创造很有一手。这部分人因为没有机会读上大学,进入单位后因为学历、资历等多方面原因,即使能力比大学生强,也晋升很慢,所以大家拼了命的补本科文凭,补研究生文凭。也不管需不需要,只能是晋升需要就是好的,就是对的。这种唯学历论的晋升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技术型人才不仅不是鼓励,还是一种误导。我常常在想,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指挥棒指明的是方向,如果我们指错了,大家也就走错了。我们需要的不是高学历不会干事的人,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给企业创造效益的人,能把问题解决的人。铁山钢铁是一个崇尚技术的企业,对一个钢铁企业来说这既是一件好事,又有他的弊端。”林致远听了一惊,一个总工程师竟然说崇尚技术不好。
裴向明说:“我们很多工程师对技术钻研得深,得透,但对市场并不熟悉,在产品研发上只需要听领导一声令下,执行就成,至于产品卖不卖得出去,卖得好不好跟他们没什么关系。厂里对技术人员的奖励也是停留在技术创新上的奖励,把技术和市场结合起来创新的奖励很少,技术人员也不太关心,反正跟自己没太大关系。我们是企业,不是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