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文武兼备(第4/4 页)
比早年十之一二,差了有两三倍——今士族大家起兴延续之难,可见一斑!”
谢尚说出口的看似繁复的大串数字于当惯了家的谢知道、谢子安却是简洁明了。
闻言谢知道、谢子安一下子就反应过来:刚他们第一反应的士族,无论闻喜裴氏、琅琊王氏,还是陈郡谢氏、赵郡李氏都是古早门阀,已随科举兴盛而湮灭红尘好几百年,而当世大族,谢尚刚提的七家,一时间能想起到的只一个燕山孟氏,就这还是因为今早才刚见过。
科举兴后八百年,不能说没有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英雄人物,但比起早前那些家族耳熟能详的名字,确是少了太多,且再没一个家族能似古早世家那样英雄辈出,一门公候。
由此再回味谢尚刚提的“唐兴科举的载初元年是士族大家兴衰的转折点”——不说谢子安了,即便是谢知道也咂摸出一点科举兴、大家微的味道。
心念转过,谢知道很为自己的思想惊吓了一跳。
作为科举考试制度的收益者,一直以来谢知道都以为科举是家族起兴的终南捷径,从未想过科举于自家还有弊端。
果然是时过境迁,谢知道心里感叹:一切都得从长计议。
如此再看谢尚,谢知道便觉得大孙子有胆有识,高瞻远瞩,不愧是他谢家宗子。
眼见孙子比自己有见识,谢知道便决定守成藏拙,沉默是金。
至于大不敬——呵,若是家族都没了,谁还在意?
九年翰林院,谢子安也不是白呆的。
先前是地位使然,谢子安甚少考虑王权、科举、士族
这一层关系,现既听谢尚一番论证,谢子安忽然发现京城许多人事,换个角度便是不同解读——比如鼻孔朝天,看不起他们一众同年的孟辉,可能只是为了家族不招猜忌而避嫌;翰林院于家族直系五世内不得超过两人入选庶吉士的限制固然是为保证科举公平,只怕更是王权制衡,预防一族独大;朝中文臣武将水火不容的背后是朝廷崇文抑武的规制和弘德帝优抚武勋的自相矛盾……
如此种种,谢子安似醍醐灌顶一般哗一下地就明了了儿子未出口的顾虑——科举起家,武功进爵的自家脚踩文武两道,今后当如何自处?
这可不是一般请客吃饭排座排日子谁前谁后的小事,而是今后朝廷文武打架,他家首当其冲,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比如,边界起战事,他谢氏子弟就是文武最容易达成共识的前线监军人选。
心念转过,谢子安瞬间明了了谢尚非赶今日此时当地说这些的缘由——后天,正月初三一家子都要去信国公府做客。到时将面对朝廷,不说所有,但必是大部分的武勋。
这是自家第一次在武将阵营前的亮相,举止言谈的尺度,非常重要。
事关家族未来,儿子若是想不到就算了,现既虑到,必是要跟他商量讨主意。
如此再看儿子刚提的跑圈,谢子安无奈苦笑:管先前是为了什么,但今后尚儿跑圈必是为了将来上战场后能穿得了甲,提得动枪,跑得了马。
且只尚儿他自己还不行,奕儿科举后放的官,基本上,可预见的,就是兵部。
所以奕儿的将来也必是得穿得了甲,提得了枪。
最搞的是,他两个儿子都要上战场了,却还得顾忌君王猜忌,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