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的被褥声。
商秀儿不知道自己等了多久,手被咬的出了血,生疼生疼的。她不敢从门走,只得悄悄的开了窗户,一阵冷风夹着雨刮进来,被咬破的地方沾了水火辣辣的痛,她的牙齿咯咯咯的响着,回头看了看柱儿,她弟弟,蜷在那里,温温软软的和她相伴了六年的一小团,她再也忍不住了,眼泪流的满脸都是。
她心里大声的喊着:“顾不上了,真的顾不上了!”又疯狂的在心里问着:“为什么?为什么?”
可她身体的动作却一点都不慢,跨过窗户轻轻跳到了外面,一下子冰凉的水就浸透了草鞋,发出了“咕叽”的一声。商秀儿吓得急忙蹲下来,她不敢再走了,慢慢的跪在地上,一步两步的,爬出了舅舅家的院子。她无意识的爬着,直到很远,才猛地一个激灵,站了起来,疯狂的向前跑,可膝盖弯曲了那么久早就不听摆布了,她一下就摔在泥水里,然后又爬起来,继续跑着。
商秀儿紧紧按着胸口,一颗心噗通通的快要跳出来,嗓子又干又紧,在大雨里一路狂奔着,夜是这么黑,幸存的没有被淹没的柳树张牙舞爪的随风展动着枝条。
她突然就想起了一年前,她帮爹娘割完了稻子,欢快的拿着她娘给她和弟弟的几个铜钱去看戏,她用铜钱给柱儿买了糖安置在树下面,她自己躲在戏台下,呆怔怔的看着台上,那时台上的小生撑着伞,做出暴雨淋头、狂风大作的身段来,琴声急促,唱的是“仓皇皇无处投奔”。
她要去哪里,她能去哪里,都不知道,她只知道跑,眼泪和雨水糊了一脸,喉咙里有一种想要呕吐的感觉,商秀儿心里越来越绝望,哪能这么没完没了的跑下去呢?
在这铺天盖地的黑暗和绝望里,商秀儿就看见了前面的一点微弱的黄。她揉了揉眼睛,那么一点点在摇曳的光,是真的,她真的看见了!
她咬了牙,不管不顾的向那点光奔去,慢慢的越来越近,衬着微弱的光,隐隐看见了黑色的轮廓,矮矮的一长条,似乎还在晃动。她的心又砰砰砰的跳起来,然后就一脚踩空了,“噗通”一声掉在水里,她呛了一大口水,双手乱挥着,却四处都摸不到实物,哗啦啦的水声中她感觉到有人喊:“谁落水了?”接着是乱晃的人影和灯影。
最终她被救上来了,那黑黑的是一艘船,她趴在船板上,仰着头,睁大着双眼,看好几个人围着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头低头看着她。
她跪着,不停的磕头。
“求求你们,收留我。”
第一章 九龄秀
霍都位于松阳江、广平江、大横江交汇处,因地扼三江通道,又位于西、南、东三大郡交界处,虽非郡都,地位却远比郡都还要重要。历届的都守都有护卫、把守通往上京的唯一一条水路之职,手握重兵,权势和责任都极大,一般由皇上派亲信重臣担任。
这座城什么时候建的已经不可考,原先刻着某位皇帝御笔亲题的“永镇三江”的旧城门,已经随着几百年来一直的扩建工程,变成了都城中心的一座历史遗观。以旧城门为中心,纵横交错的几条主干大道通往三江港口,大路两侧俱是全国知名的商号,西南的药材,东海的鲜货,北地的皮草,中原的绸缎,书籍古玩、首饰珠玉,让人看的眼花缭乱,小街区上的小杂货铺子和南来北往的客旅商贩就更是数不胜数,端地是一个人杰地灵、财源广进的好地方。
就是因为霍都繁华富裕,三江景致天下无两,文人雅士也大多喜爱这座城市,北边儿的望京塔、东边儿的镇海楼,还有水流相对较为平缓的松阳江上的知雅水榭,日饮宴,夜笙歌,是文人们常去的聚集之地,多少诗句名篇,就是由霍都传遍天下。就算是当今的庆佑帝,虽未明示,但心里也早将霍都当作了“陪都”,曾三次南巡,第一次巡视霍都时登基还没到一年,留下了“三江笙歌好,不闻晨钟声”的御笔,且不论诗句好坏,这颇显靡靡的心态,倒是被御史捶胸顿足的重重谏了一本,诗刚题完,就被那时还健在的帝师以及众大臣苦口婆心劝告着送回上京了。
靠着松阳江方向的码头处,停了一溜儿大小不一的船,一片片的彩旗帘子随着江风起起伏伏。
第一次来霍都的人,说不定会搞错,误以为是高挂艳帜的风月之地,其实不然,这一片都是来自于四郡七府的戏船,沿江为这些戏船提供了数十处戏台,搭建的有的简陋,有的富丽,自然收的分成钱也不一样。来到这里的戏船唱什么戏的都有,以南腔和北戏为主,还有些唱梆子、高腔、江水谣等十几种地方小戏的戏班子。这些戏班,大多是当天来,隔天走,若能在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